课件编号19703807

6.4用样本估计总体 教案(表格式) 2023-2024学年湘教版(2019)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

日期:2024-06-24 科目:数学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36次 大小:61615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必修,数学,高中,2019,教版,2023-2024
  • cover
《用样本估计总体》教案 课题 6.4用样本估计总体 单元 第六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高一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数学建模:掌握数学建模的相关知识,为数学建模的学习打好基础的同时,也能学习利用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 2.直观想象:了解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离散程度 3.数据分析:通过经历提出问题—推导过程—得出结论—例题讲解—练习巩固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重点 难点 重点:;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离散程度;频率分布直方图估计总体分布 难点:用样本估计总体的集中趋势;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离散程度;频率分布直方图估计总体分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新课导入 情境导入: 我们在研究一个对象时,并不那么容易获取全部数据,这时可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总体中抽取样本。由于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部分数据,因而蕴含总体的许多信息,这使得我们有可能通过样本的某些特性去估计总体的相应特征。通常包括用样本的数字特征(如平均数、方差)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的分布,这就是本节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新知探究 新知探究(一):用样本估计总体的集中趋势 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数字特征,包括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些数字特征同样适用于用样本估计总体的集中趋势。 下面就一起来回顾一下相关知识并作一定拓展。 平均数: 平均数也称为均值,是刻画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最主要的指标。 ●若样本容量为n,第i个个体是,则样本平均数: 在随机抽样的前提下,当样本容量增加时,样本均值会向总体均值μ接近,于是称为μ的估计。 在分层抽样中,用N表示总体A的个体总数,若将总体A分为L层,用表示第i层(i= 1, 2, ...,L)的个体总数,则有 称i= 1, 2, ...,L)为第i层的层权 对i= 1, 2, ..,L,用表示从第i层抽出样本的均值 称是总体μ的简单估计 众数: 我们称观测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是众数,用表示。 在抽样调查中,样本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就是样本的众数。若每个数出现的次数都相同,它就没有众数。一组数据可以有两个或多个众数。 中位数: 将一组观测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后,称处于中间位置的数是中位数,用表示。当数据个数为奇数时,中间位置的数即为中位数;当数据个数为偶数时,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为中位数。 练一练: 某公司全体职工的月工资如下: (1)求该公司月工资数据组中的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 (2)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中的哪一个更能反映该公司的工资水平? 解: (1) 上述数据中2000出现次数最多为22次,故众数为2000, ;将80个数据按从小到大排列,位于中间的数为2000、2500, 因此中位数为2250; 平均数为= (2)由于大多数员工的月工资都达不到平均数3115,显然用平均数作为该公司员工月工资的代表值并不合适;众数2000和中位数2250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工资水平,较能反映月工资水平的实际情况。 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的比较: (1)均能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又具有不同的特点; (2)平均数的计算要用到所有数据,能充分利用数据提供的信息,但易受极端值的影响; (3)中位数对极端值不敏感,但没有利用数据中的所有信息; (4)众数只能反映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也没有利用数据中的所有信息。 新知探究(二):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离散程度 数据的离散程度可以用极差、方差或标准差来描述。 极差: 在统计学中, 我们将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统称为极值,将最大值与中最小值之差称为极差,用R表示。 方差: 若从总体中随机抽样,获得n个观测数据、 、 …、 用表示这n个数据的均值,则称为这n个数据的样本方差。 方差在刻画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方差的单位是观测数据的单位的平方,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