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数学上册《正数和负数》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1.内容 正数和负数的意义. 2.内容解析 正数和负数是学生由小学进入初中后上的第一堂数学课。引入负数,将数的范围扩充到有理数,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也是为了解决数学内部的运算、解方程等问题的需要.本课内容是本章后续的有理数的相关概念及运算的基础. 通过实例引入正数与负数,既能让学生感受负数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又有助于学生了解正数和负数的意义,从而学会用正数、负数去刻画现实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在刻画现实问题时,通常将“上升”“增加”“盈利”等确定为正,相应地将“下降”“减少”“亏欠”等确定为负.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能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二、学生分析 七年级上册的学生刚刚进入中学,在小学基础上深入学习。小学已经学习了数,也学习了100以内的加减法,但是对于小学毕业的学生,经历了漫长并且没有作业的暑假后,大部分同学对以往知识的掌握有所减少,所以上节课将小学知识大致梳理了一遍,对于数的认识也再度深刻,所以这节课主要放在正数和负数的表示和符号上。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负数的意义,学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正确地读、写负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感受正、负数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创造性学习的乐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和从不同角度对有理数分类,可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分类思想。 【目标达成标志】 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正确地读、写负数。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难点:正数、负数和零的意义的理解。 【突破重难点方法】 1、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量。从生活经验出发,易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利用多媒体技术,引用一些恰当的视频,使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与理解负数的意义,从而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标。 五、教学策略 1、引导发现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调动学生的 积极性。 2、尝试法是先学后教、先练后讲、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成功。 3、学法指导 既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动机的激发,重视教学过程的情感化,还要关注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更要考虑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本节课制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教学策略。 六、教具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导入 让学生观看视频,通过设置问题引出课题 ? 问题1 远古时代人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数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件出发,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并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通过创设情景,引发学生体会同一件事物的表示方法可以是多样的。进而引入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学生活动1:游戏“说反话” 学生活动2:写出至少两组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与同学交流,找到更多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设计意图】激励学生理解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行为,从而引入负数,将数的范围扩充到有理数,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二)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学生活动3:自学课本第二页内容 归纳:像3, 1.8%,3.5这样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像-3, -2.7, -4.5这样在正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方法总结】:对于正数和负数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带“+”号的数是正数,带“-”号的数是负数,要看其本质是正数还是负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后面会学到+(-3)不是正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