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768458

5.2《大学之道》同步练习(含答案)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2次 大小:4095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必修,选择性,统编,语文,高中,答案
  • cover
大学之道 基础过关练 一、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安 2.明 3.诚 4.本 5.于 6.得 7.修 二、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先齐其家 古义:                          今义:家庭,人家;家庭的住所。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古义:                          今义: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介词,表示另提一事。 三、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2.在止于至善    3.先齐其家    4.先正其心    5.先诚其意    四、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特殊句式:                          译文:                          五、成语积累: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 1.明明可以直接致电职能部门,为何要舍本逐末拨打12345市长热线电话 (  ) 2.宋代儒风盛行,文人强调以格物致知的思维方式观照世界,在对自然风物的描写中往往寄寓着特定的文化情怀。(  ) 六、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庶人,泛指平民、百姓。周代统治族居住在国中(城内)及国郊,称为国人。国人中的上层为卿、大夫,下层为士、庶人。(  ) 2.周朝时期,周天子分封给诸侯的地方,叫作“国”;诸侯封给卿大夫的地方,叫作“家”,也就是“采邑”;而周天子的辖区一般叫“天下”。(  ) 3.“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乐经》五部儒家经典。(  ) 4.大学,在古代一般有两种含义:“博学”之态,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  ) 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中“        ,       ———两句强调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 2.《大学之道》中“        ,       ———两句告诉我们,事物都有主次、先后顺序。 3.《大学之道》中提到“        ,       ———,也就是说,只有达到“至善”的境界,志向才能坚定不移,志向坚定不移才能心不妄动。 4.《大学之道》中“        ,       ———两句从“三纲”出发,表明要想彰明美德于天下,应该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5.《大学之道》中,写明白了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了事物发展的规律的句子是“        ,       ———。 6.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大学之道》中的“        ,       ———两句阐述了“治国”与“齐家”的关系,文章接着又阐述了“齐家”与“修身”的关系。 7.《大学之道》中,写心不妄动才能够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精详的句子是“        ,       ———。 8.《大学之道》中的“       ———说明充分认识外物之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       ———是说通过对事物的原理的推究,才能充分认识外物之理。 片段阅读练 一、(2023浙江台州期末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注]。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节选自《大学》,有删改)   材料二: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