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785867

16.2《六国论》 教学设计(表格式)(3课时)统编版必修下册

日期:2024-05-0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36次 大小:6026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16.2,六国论,教学设计,格式,3课时,统编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学期 春季 课题 《六国论》(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论证思路,尝试鉴赏文章的说理艺术。 2. 学会辩证分析。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理的批判思维习惯。 3体会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分析本文的论证逻辑,鉴赏本文的说理艺术。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观点的合理性;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习惯。 教学过程 任务一: 梳理论据 领悟方法 请大家根据文本2、 3节内容,小组合作,补充上节课的鱼骨图,完成下面的表格。并派代表交流。 分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赂秦而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 明确: 分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赂秦而力亏秦作战所得与六国贿赂所得的数量的对比 先人创业之艰难与子孙视之之不甚惜的对比 割地频繁、秦军威胁频繁———诸侯有限的土地与秦国无穷的欲望的对比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对比论证 引用、比喻论证 不赂者以赂者丧齐国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互丧,齐亦不免矣 燕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国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胜负存亡,或未易量举例论证 假设论证 任务二:分析论证 赏析说理 活动1:鉴赏第二段的论证艺术 1.第二段大量的对比论证可以分成哪些类别?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通过赂秦数量、难易、效果上的对比,多角度、多方面论证了赂秦的弊端。 引用论证有力而又形象地表明赂秦带来的危害。 2.第三段论证过程论据之间是什么关系?体现了怎样的思维特征? 明确:从逻辑上看,立足“非兵不利,战不 善”的判断,抓住“不赂者”灭亡的原因分别解析, 然后通过假言总结、概括六国不亡的可能性,这也是一个推理的过程,主要采用反向推理的方法。 3.2、3 两段这两个分论点短论可否调换顺序呢? 明确:不可以,因为全文主要论点为“弊在 赂秦”,所以要先阐释赂秦者的结局和危害,此段论证结束后,自然而然会让人得出,那不赂秦者又是如何呢?继续引出第3段,论证结构非常清晰。 4.4.5两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4段承上启下,提出“为国者”不要被敌国的“积威之所劫”的劝告. 第5段,借时讽世,借古喻今,讽谏北宋王朝改变妥协政策,奋起抵抗.最后两段总结历史教训,讽谏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同时,运用类比的论证方法,以六国赂秦灭国的事例类比北宋向西夏、契丹进贡的事例。 任务三:辩证思考 勇于质疑 非韩、魏、楚之行赂皆愚,而赵、燕、齐 之不赂独智,易地则皆然也。厥后赂者先亡, 而不赂者后灭,本以地之远近递及,非以赂不赂故分先后,亦自然之势也。( 清·林云铭《古 文析义》卷七 ) 有不少人曾质疑过这篇《六国论》论据的真实性,请查阅相关的史料,谈谈你的看法。 补充“六国贿赂土地与战败丢失土地的史实对比”、“战国地图以及各国灭亡顺序表”、“秦赵交战的史实”。 明确:《六国论》借评论“六国破灭”的史实,精辟地提出了“弊在赂秦”的观点,以警告北宋统治者,要他们吸取历史教训,以免重蹈覆辙文章写得尖锐泼辣,机锋雄辩,很有警策作用。尽管苏洵的史论并不确切,但他“文为时作”,针对北宋王朝赂敌求和的现状,主张抗战守土,这在当时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任务四:写作任务 请从说理艺术的角度,以《有理有据》为题,为《六国论》写一篇短评,300字左右。 教师示例: 本文为论说文,其结构完美地体现了论证的一般方法和规则,堪称古代论说文的典范。 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最后借古论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