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音乐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京腔昆韵(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感受和体验昆曲的艺术特色,对昆曲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知识与技能:能了解昆曲的基本特点,能基本模仿演唱昆曲片段,掌握昆曲一唱三叹、逢舞必唱、乐器曲笛的基本要素。 3.过程与方法:能够在欣赏、演唱、体验以及与京剧艺术的对比辨析中,感受百戏之祖昆曲的艺术魅力。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能了解昆曲的基本特点,感受和体验昆曲的艺术特色,能基本模仿演唱昆曲片段。 教学难点: 掌握昆曲一唱三叹、逢舞必唱、乐器曲笛的基本要素。 教学过程 一、课前回顾 (1)回顾戏歌《唱脸谱》; (2)回顾重点知识:戏歌性质、脸谱、场面(文场、武场)、锣鼓经<四击头>等。 二、初探昆曲 图片放映。 师讲解昆曲的由来与演变———二、昆曲 (1)昆曲的形成与发展 昆曲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年的历史。宋元以来,中国戏曲有南、北之分。元末,顾坚等人把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南曲原有腔调加以整理和改进,称之为“昆山腔”。明朝嘉靖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了改革创新,吸取了南曲的长处,发挥昆山腔自身流丽悠远的特点,又吸收了北曲结构严谨的特点,运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箫、笙、琵琶为伴奏乐器,造就了一种细腻优雅,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昆曲。至清朝乾隆年间,昆曲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从此昆曲开始独霸梨园,成为现今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传统的戏曲形态。 (2)赏 析昆曲的基本特点 播放旦角的不同演绎:一是京剧《穆桂英挂帅》选段《我不挂帅谁挂帅》,二是昆曲《牡丹亭 游园》唱段《姹紫嫣红》。辨析哪个昆曲?哪个是京剧的表演?并分析昆曲其基本特点。 生:分析,昆曲速度整体偏慢,身段动作柔美,咬字吐字比较扁,服装道具都很精致。 引出作品名《姹紫嫣红》,师简单讲述昆曲《牡丹亭》背景。《牡丹亭》,又称《还魂梦》,由明朝剧作家汤显祖创作,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 生聆听 (3)学念“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生模仿念词。 三、深析作品 (1)分析唱词,总结出昆曲写词的艺术性,典雅绝美。 (2)学唱“原来姹紫嫣红开遍”这句唱词。 1.咬字吐字(字头、自腹、字尾拉长) y-u-an l-ai ch-a zi- y-an h-ong k-ai b-i-an 原 来 姹 紫 嫣 红 开 遍 2.学唱唱腔:水磨调的一唱三叹,更具婉转细腻的特点。 束后接第二乐段的净角演唱,共三段。问“四击头”是什么? (3)了解曲牌名,回顾板式散板 サ (4)再听唱段,分析其身段逢唱必舞(柔美)与伴奏乐器曲笛悠扬的特点。 (5)总结昆曲速度节奏慢、身段手势柔美、写作唱词高雅、演唱声腔细软、伴奏乐器曲笛的重要要素。 四、再赏昆曲 (1)总结拓展,再欣赏《牡丹亭 游园》曲牌[尾声]部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