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音乐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姹紫嫣红 教学目标 对昆曲产生兴趣,能对其音乐的审美与文化价值予以认同,增强民族自信。 了解曲牌体这一特殊的音乐结构,探究其“文”和“乐”的律,能辨认昆曲曲牌。 对昆曲进行积极体验与感受,体会昆曲抑扬顿挫、隽永绵长,典雅细腻等艺术特点。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皂罗袍》曲牌第一句的唱腔体验。 教学难点: 了解曲牌体这一中国戏曲音乐的结构形式。 设计理念 昆曲大美小众,曲高和寡。本课尝试以“曲牌”为大概念,着眼于找到学生的“就近发展区”,念白导入,从“寻昆”到“问曲”的过程中:探究格律、体验唱腔、感悟文化三个方面去引导学生去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现与建构的过程。在依字行腔的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昆曲咬字的三音切法,进而去探究昆曲的演唱方法;在水磨腔的学唱中,师生互动,深切体验水磨腔抑扬顿挫、典雅细腻的美学品质;在特定的情境中,教师通过念、唱、演等使学生加深对曲牌的认识,深入情感表达和文化理解的培育。学会迁移运用,能够辨认昆曲曲牌的同时掌握三音切法尝试自学曲牌演唱,了解曲牌体这一复杂特殊的音乐结构就是构成昆曲生命力的核心。提升文化自信,使昆曲真正成为中国梦的一个符号! 教材分析 昆曲源于江苏昆山,是中国最古老、典雅的艺术,至今有600年的历史。表演风格优雅、舞蹈性强、演唱讲究吐字和咬字,过腔和归韵,剧本文学性极高,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牡丹亭》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昆曲的代表作之一。《姹紫嫣红》是其中的一个唱段,也是昆曲剧目中最为经典、被戏曲爱好者及专业人士演唱最多的一个唱段。 曲牌体是昆曲的音乐和文字结构,是昆曲的载体。《姹紫嫣红》由《皂罗袍》和《好姐姐》两个曲牌构成,乃《游园》一折中的唱段,唱腔委婉细腻、曲辞华丽典雅、笛子伴奏使得唱腔幽怨缠绵、旋律更加淡雅秀美,刻画出杜丽娘这位正值妙龄的少女看到了满园春色时内心复杂的情感世界,可谓昆曲中的经典之作。 单元联系 八年级下册《京腔昆韵》这一单元主要学习内容就是京剧和昆曲。在我国众多戏曲中,如果说京剧最具有民族性、群众性和国际性,代表着中华戏曲文化的主流,那么昆曲则具有细腻温婉、悠远高雅的精神气质,体现着中国文人深邃含蓄的文化风韵。在京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戏曲的知识,《姹紫嫣红》安排在单元的最后一课时,有助于学生对两个剧种的唱腔、伴奏、表演方式进行比较,包括对后面对昆曲曲牌的辨识,也是采用了“京腔”和“昆韵”两个唱腔的比较,两个剧种之间有不同的地方又有着深厚的渊源。不仅为接下去地方戏的学习打下了学习基础,也在学生心中搭建了戏曲学习的知识框架,帮助学生探究、理解戏曲的音乐特点及表现作用。 学情分析 初中的学生之前在小学已经有接触过戏曲类的知识内容,但没有对戏曲的音乐特点和表现作用进行过探究。在众多戏曲中,对京剧或熟悉的地方戏曲会有一定的知晓,但也不深。而昆曲对于学生来说更是距离较远,陌生,学习起来会有一定难度。故本课尝试着眼于找到学生的“就近发展区”,引导学生去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现与建构的过程。通过创设情境、探究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走进唯美的昆曲,领略百戏之祖的魅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和文化理解力。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初“遇” 一、一声念白开启昆曲之门 1、教师念白: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2、学生学习用小嗓模仿,师生互动,感受昆曲念白的中州韵味。 二、一个剧本打动学子之心 1、介绍昆曲中最经典的剧目《牡丹亭》及其女主角杜丽娘。 2、创设情境:杜丽娘长到16岁,情窦初开,却从来没有出过家门,有一天她走进了自家的后花园,看到花园里百花盛开,不禁感叹,这么美好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