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816820

人音版初中音乐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戏曲撷英——欣赏《对花》 教案

日期:2024-05-21 科目:音乐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5次 大小:1722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人音版,初中,音乐,九年级,下册,第五
  • cover
第五单元:戏曲撷英 ———欣赏《对花》教案 教学分析 《对花》,是黄梅戏传统剧目《打猪草》中的一段歌舞音乐。演唱形式采用对唱的形式,曲调为五声徵调式,基本为上、下句反复对答式的曲式结构。个别较长的拖腔中都有休止符作为顿挫,强化了之后的节拍重音,使演唱更具韵味和活力。音程多为级进或小跳,节奏轻快流畅,旋律优美动听。唱段中保留大量安庆地方口语和句法,强化了作品的乡土气息,衬词的运用更显江南民歌的风味。整个唱段洋溢着浓郁的江南地方音乐的芳香,情趣盎然,反映了乡间欢乐美好的生活和农家少年的生活情趣。 教学目标 1、通过歌曲的学习,感受民族自豪感与骄傲感。 2.在聆听中发展学生音乐听觉,音乐记忆和音乐表现分析能力,从而产生喜爱聆听,愿意感受音乐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对花》歌谱的教学及对歌曲情感的体会。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师:我国的五大戏曲有哪些 生: 师总结: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黄梅戏发源于湖北省黄梅县,在安徽安庆一带发展,过去在街头演唱。黄梅戏用安庆方言念唱,唱腔纯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其曲调悠扬委婉,优美动人,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为各地人民群众所喜爱。黄梅戏的唱腔有三类:一是“花腔”,即民间小调。其曲调的共同特点是生活气息浓厚,地方特色强,民歌色彩重,一般比较明快、流畅,如《打猪草》等。《对花》是黄梅戏传统剧目《打猪草》中的一段歌舞音乐。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黄梅戏———《对花》。 初听歌曲 1.歌曲背景 对花是我国北方广泛流行的一种传统小调。歌唱者以互问互答、对猜花名的方式,比赛智能、传授知识、娱乐游戏。它的演唱形式多样,有的用乐器伴奏,有的甚至伴以锣鼓边舞边歌。歌曲多采用分节歌形式,十二段词,每段唱一个月的内容,问、答各一句,不断交叠,句幅渐紧,更替渐密,越唱越热烈。每段唱词只有两句,如问:“正月里来开的什么花?” 答:“正月里开的是迎春花。”以下就是大段的衬词。有相互称谓的“哥哥呀”“妹子呀”,有嬉戏、逗趣的“得儿呀”,有模仿锣鼓的“七个隆冬、八不隆冬”等等,十分热闹。河北、陕北、河南、辽宁等省都有各自较典型的曲调。此外,东北、华北地区还流行“反对花”,即以十二月对起,倒推至五月,也颇具特色。 歌曲分析 《对花》选自黄梅戏《打猪草》,其唱腔属于“花腔”,即民间小调。节拍灵活,曲调明快流畅,生活气息浓厚,地方特色和民歌色彩鲜明。 《对花》是以花为主题的问答式对歌,各种各样的花作为艺术符号,被置于唱词之中,即景设喻,借花抒情,引起对美好生活的联想。作品中保留着较多的口语和方言,比较典型的如“么”代“什么”,“么用处”“么杆子么叶”,都是安徽安庆方言。语言的地方色彩增添了作品的乡土气息。“得儿喂,得儿喂的喂上喂”等衬词,使作品既具有民歌的风味,又创造了更多表演空间。两个主人公利用衬词所做的风趣表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复听歌曲 《对花》描述的是老百姓田园生活劳作的场景,采用男女问答的形式,语言朗朗上口。 用安庆方言来进行演唱,从语言上来看“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丢下一粒籽,发了一颗芽,么杆子么叶,开的什么花”,没有任何华丽词藻的修饰,简单直白,朴实无华。 这段唱腔中两段在最后都反复的出现了衬词,比如“此花叫做呀得儿呀得儿喂呀,得儿喂呀,得儿喂,得儿喂的喂上喂,叫做什么花”,这一句中就出现了大量的衬词,通过“得儿喂呀”衬词的连续出现不仅扩大了乐句内容,丰富了音乐色彩,而且给表演者留出了大量空间去做力度的变化和情感的渲染,使得这段唱腔生动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