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819347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课件(共31张PPT)-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日期:2024-05-26 科目:思想政治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8次 大小:121699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第四,高考,哲学,必修,统编,复习
  • cover
(课件网)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复习课 . . 中观梳理 03 。 框架构建 01 。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认识 (1)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形式或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过程 内容 形式 特点 程度 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各个方面的认识 反映的则是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 感觉、知觉和表象 概念、判断和推理 直接性、生动性和具体性 (与反映对象直接接触) 间接的、抽象的、概括的 (对反映对象间接认知) 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 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感性认识材料的抽象和概括 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 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没有感性认识,就不会产生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 上升到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二者关系 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特别关注 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几个误区: (1)不能认为“事物的现象=感性认识,事物的本质=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而现象与本质作为一种客观存在,都无正误之别。 (2)不能认为感性认识在数量上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是质的飞跃。 (3)不能认为“感性认识是客观的,理性认识是主观的”。反映的对象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的内容都是客观的。 (4)不能认为“理性认识对事物的发展一定是起促进作用的”。 (5)不能认为“理性认识始终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只有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正确的前提下,理性认识才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 (6)不能认为“认识的根本任务与根本目的就是同一回事”。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的根本任务;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 。 内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主体:人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世界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对象:客观事物 实践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人与社会之间的活动 基本 形式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实践 。 特点 区别所在 解读 直接现实性 这是实践活动与主观认识活动的区别 实践能够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的东西,并且实践的过程以及实践的结果都是可见的,都通过物质性表现出来 客观物质性 这是实践活动与人的认识活动的区别所在 强调实践的基本构成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实践的过程及其结果的客观性,强调受客观因素的影响 主观能动性 这是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所在 强调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制定“计划”“方案”“规划”等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社会历史性 这是实践活动与孤立的个人活动的区别所在 强调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有所差异;强调“合作”等,受横向因素的影响———社会性;强调历史过程,受纵向因素的影响———历史性 。 表现 侧重点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强调认识作为一种反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进行并获得的结果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为认识发展提出要求并提供可能性,包括人认识能力的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