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851966

河北省承德市部分高中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试题 语文( PDF版含答案)

日期:2024-06-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5次 大小:737173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河北省,版含,PDF,语文,试题,二模
  • cover
媒介)的事物,诗人的表情达意一方面得遵照语文习惯办事,一方面也总是从前人的文学传统发 语文试卷 韧的,诗文评论家如果熟知语文规律,同时又熟悉诗人所熟悉的文学遗产,那么,他的评论总还 不至于完全落空,完全郢书燕说。 总之,我以为沉郁顿挫是两方面的事,沉郁是文学风格,以思想为主调。顿挫是文学手法, 是通用工具。二者颠有关联,所以也可以并提。但毕竞有别,所以亦不可含混。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摘编自曹慕樊《沉郁顿挫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材料二: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沉郁顿挫”原是杜甫在给唐玄宗的《进〈雕赋》表》中对其诗文的概述,后代文论家认为这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个字能够表述杜诗的主体风格,遂成定论。但对于“沉郁频挫”的具体含义,历代文论家大都从 材料一: 内容方面解释“沉郁”,从形式方面解释“顿挫”。我认为,“沉郁”与“顿挫”二者的内涵及成因,既 研究杜诗的人,论杜诗凤格,多说沉郁顿挫。解释却又各自不同。我以为杜诗的风格,不都 都有内容层面的因素,也都有形式层面的因素。 是沉郁领挫,毋宁说他的律体乃是以清新为本的,而又纵横变化,兼之典丽精工,独成一格,五 杜甫信奉儒家思想,儒家的忧患精神、人本精神、乐道精神、笃行精神深深刻镂在杜诗之中。 七绝(共一百三十八首)是以清逸曲峭为主的。惟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确是以沉郁风格为主。 杜甫身经战乱,爱国主义、民族意识以及民胞物与的伟大情怀,构成了战乱诗篇的主旋律。杜甫 对“沉郁”一词,我以为沉郁一词是用刘歆给扬雄索《方言》目录的信中的话。信说:“非子云 家世不幸、仕途蹭蹬,造成杜甫持重、忧郁的性格。几此种种,都促使杜诗形成沉郁的风格。 澹雅之才,沉郁之思,不能终年锐精,以成此书。”所谓沉郁,就是深沉积久的意思。与郁结抑塞 杜甫看问题总是比别人深入一层、慎重几分。安史之乱爆发前夕,唐帝国的朝野上下沉浸 的意思不同。杜甫《进〈雕赋〉表》:“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之徒,庶可企及也。”据说扬 在歌舞享乐之中。只有杜甫感到了国家危机的来临。天宝末年,唐玄宗兴兵讨伐南昭。对这场 雄作文,思致迟滞,而枚皋敏捷,摇笔文成,所以杜表“沉郁”一句是指扬雄,下句“随时敏捷”是指 不义之战,杜甫作了严厉的抨击,“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 枚皋。杜以为自己兼有扬、枚二人的长处,思既深沉,才又敏捷。再则,“沉郁顿挫”一语,后杜 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兵车行》)而同时代的诗人,如高适 诗、杜文,绝未再用。可见杜甫并不认为这句话可以说尽他的诗风。杜诗近体既然不可以用沉 (《李云南征蛮诗》)、储光羲(《同诸公送李云南伐蛮》),则为这场不义战争高声鼓噪。高、储之辈 郁顿挫包举,而杜的五、七言律、绝,共有九百三十首加上长律一百二十七首,共一千零五十七 只知道迎合当权者的心思,不顾及战争的危害,杜甫却能以国家安危为视点唱出反调。这就是 首,约占现存杜诗(一千四百五十三首)的百分之七十。则知用杜一时之语沉郁頓挫概指杜诗风 他的作品的深度之所在,“沉郁”风格之表现。 杜甫在一些描绘山川景物或反映个人身世的作品中,每每采用“时空并驭”的手法,在一联 格,实在并不很妥当。 中,从时空两个角度下笔,这也是形成“沉郁”风格的因素。“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上兜 杜所谓沉,乃是高标远致、厌薄几俗的心情,其所谓郁,亦与物多忤所积不平的愤懑。沉不 率寺》)前句以“巴蜀”写寺的周围“江山”之壮美,是从空间角度下笔;后句以“齐梁”写寺庙中“栋 是沉冥,郁也不是忧郁。合起来说是,执持弘毅叫作沉,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