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899019

16.2 《六国论 》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4-05-0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82次 大小:62178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16.2,六国论 ,教学设计,格式,统编,高中
  • cover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 文 年级 高一年级 学期 春 季 课题 《六国论》 教学目标 1. 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2. 理解和把握史论文体的主要特点,把握作者撰文反思历史的现实针对性。体悟文人士大夫的现实关怀与责任、担当精神,3. 鉴赏文章的说理艺术,体会《六国论》富于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4. 学会在辩证分析和合理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判断,养成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习惯。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1. 理解和把握史论文体的主要特点,把握作者撰文反思历史的现实针对性。体悟文人士大夫的现实关怀与责任、担当精神,。 2. 鉴赏文章的说理艺术,体会《六国论》富于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 教学难点:1. 鉴赏文本的说理艺术,领悟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学会理性表达。 教学过程 【预习任务】1.查阅资料,手绘七雄。绘一幅春秋战国形势图,标清各国位置及灭亡时间。2.利用注释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预习课文,自译文本。【教学过程】任务一 瞄准“史论”靶心 把握“论”之内核活动1.借助材料,猜猜老泉心声。阅读以下材料,猜测苏洵的主要观点可能是什么,写出至少三个猜测。小组内讨论,推选出最佳答案,小组代表发言交流。材料一:《六国论》选自《嘉祐集·权书》。《权书》包括十篇文章,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本文是第八篇,原题为“六国”。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洵)携二子赴京师,应科考。至京,呈己文于翰林学士欧阳修,修目以荀卿再世,荐之于宰执韩琦,琦复为之延誉,文章遂为满朝公卿所争诵。……尔后,修又献洵所著《权书》十篇、《衡论》十篇、《几策》二篇于朝廷,仁宗帝诏今至舍院赴试,称疾不应。材料二: 太尉执事:洵著书无他长,及言兵事,论古今形势,至自比贾谊仁。所献《权书》,虽古人已往成败之迹,苟深晓其义,施之于今,无所不可。(《嘉祐集》卷一三《上韩枢密书》)“曩臣所著二十篇,略言当世之要。陛下虽以此召臣,然臣观朝廷之意,特以其文采词致稍有可嘉,而未必其言之可用也。” (《上皇帝书》) 材料三:太宗两度征辽皆败,真宗澶渊订盟愈卑,世代相袭,致令朝野上下,恐敌之症蔓延。北虏之辽,君臣已畏之如虎;西北之夏,士卒复惧之若狼。故宋室代奉“斥地与敌,牢内虚外”为国策,“屈己增币”,赂贼乞安。至乎老泉之世,宋廷已岁纳辽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输夏银七万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矣。宋室既示之以弱,辽夏则益肆其暴。二虏结以犄角之势,步步要挟,时时进犯;中原陷于劫夺之祸,农桑遭废,里闾成墟。(渠正文《中华历代名篇品读》)活动2.紧贴文本,探探“论”之缘起 1.阅读《六国论》原文,完成下表。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准确,体会历史背景与史论写作之间的紧密关系。《六国论》———史论⑤阅读对象为国者(北宋最高统治者宋仁宗)呈送缘由赂(宋朝对于北方的辽和西夏的南侵,一味贿赂求安)核心观点不赂而胜之(封谋臣、礼奇才、并力)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①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②写作意图为讽谏而立论③如何讽谏借六国破亡之故事(借古讽今)④ 图表相关解说: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①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赂秦”的现象进行心理归因分析,促成贿赂行为的根源是面对他国积威的畏惧心理。这一认识,看得深,看得透。②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倘若宋朝“以天下之大”继续向辽和西夏政权屈服,一味妥协退让,不敢进行斗争,这就连六国也不如了,不用说它最终也必然会得到六国破灭一样的后果。抓住“天下之大”,可见苏洵将“北宋”与“契丹、西夏”暗比;两次提及“下”字,可知苏洵对于重蹈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