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八章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章 节 备 课 第十八章 本章所需课时数 7课时 课标要求 1.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表示数据、分析数据和作出判断的全过程. 2.认识统计表和统计图,能够从中提取信息解答问题. 3.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能力. 教材分析 本章的内容是学生在小学学习了统计相关知识以后,在初中第一次开始学习统计的相关知识. 学生在小学对统计的相关知识有了初步理解和认识,并且对生活中用统计数据去估计概率的意义有了一定理解和认识,学生之间有了一定的交流合作能力,所以本章的学习对学生而言相对轻松.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统计的一般过程,体会用样本推断总体的思想,逐步养成用数据作出判断的习惯.本章内容是进一步学习统计与概率的基础. 主要内容 本章内容包括数据的收集、数据的整理和数据的表示. (1)收集数据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亲自调查、测量或实验收集数据;二是通过查阅资料间接地收集数据.关于数据的收集,我们主要介绍抽样调查的一般方法,以此了解总体和样本的概念,理解抽样的必要性,体会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 (2)关于数据的整理,则需要对样本数据进行分类或分组,统计各类(组)数据出现的频数,计算频率,列频数分布表,从而推断总体变量的分布规律. (3)数据的表示是指利用统计图直观地表示数据的特征,主要学习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频数分布直方图. 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了解数据处理的过程,培养统计意识. 2.体会抽样的必要性,通过实例了解简单随机抽样. 3.会制作扇形统计图,能用统计图直观、有效地描述数据,通过表格、折线统计图感受数据的变化趋势. 4.通过实例,了解频数和频数分布的意义,能画频数分布直方图,能利用直方图解释数据中蕴含的信息. 5.能对统计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简单的判断和预测,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6.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精神. 课时分配 18.1 统计的初步认识 1课时 18.2 抽样调查 2课时 18.3 数据的整理与表示 2课时 18.4 频数分布表与直方图 1课时 回顾与反思 1课时 教与学建议 1.应根据各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经验,灵活选用教科书所提供的实例和情境,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可适当补充一些具有趣味性、现实性和一定挑战性的问题. 2.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表示数据、分析数据和作出判断的全过程.在活动前,要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设想和策略,使得活动的目的更明确;在活动后,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数据作出的不同分析,不同解释进行交流和比较,互相启发.教师可以将可能出现的错误提出来,让学生辨别真伪,也可以让学生回顾与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交流自己的体会. 3.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能力.统计调查或实验要花费很多时间,可以采用课上课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此外,分工合作尤为重要,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与别人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关于数据的表示(统计图表)的教学,可以先从观察统计图表开始,让学生从统计图表中尽可能多地提取信息、发现规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针对具体问题自己设计统计表和统计图来表示数据资料,并对数据资料和统计图作出较全面的分析,得到正确的认识和理解.鼓励学生尽可能从报纸、电视、互联网收集各种统计图表.有条件的,可结合多媒体课件或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教学. 18.1 统计的初步认识 课题 统计的初步认识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2-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一般过程,体会数据在描述问题时的作用,了解收集数据的常用方法. 2.通过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统计的一般过程,了解收集数据的常用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数据在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