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907144

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下册第五单元 小调集萃 演唱 沂蒙山小调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5-06 科目:音乐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8次 大小:1522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小调,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下册,第五
  • cover
第五单元《小调集萃》《沂蒙山小调》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沂蒙山小调》是人音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小调集萃》中的首小调,这一单元是继七年级上册劳动号子的学习之后的又一民歌体裁.初中音乐教材应对小调有所了解和认知。本单元选择了《无锡景》《沂蒙山小调》《一根竹杆容易弯》《小放牛》等 4首小调曲目及其它类别的三首作品,我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了《沂蒙山小调》这首歌曲作为教学内容,通过学唱这首歌曲,让我们的学生作为山东人了解山东民歌的特点并会唱山东民歌,也能借着山东民歌了解其他地方的民歌。 教材分析 这是继七年级上册劳动号子的学习之后,本单元继续介绍几首适于初中生学习的小调曲目及其它类别的 3首作品。《沂蒙山小调》是其中的一首。然而,按照民歌音乐体裁的分类,只是民歌分类法中其中的一种。尽管对于民歌体裁按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划分看法比较统一,相但在各音乐体裁类别之间的相互渗透,是民歌中十分自然的现象。初中教学对小调有所了解和认识。《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具有浓郁北方语言特点的,起初流传于山东沂蒙地区的小调,内容以歌颂沂水、蒙山的自然风光和勤劳淳朴的劳动人民及幸福生活为主。这首歌曲共四个乐句,每句 3小节,每句节奏型基本相同,他们加强了旋律的韵味和抒情性,确立了“起、承、转、合”的完整结构。 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对于民歌的了解不多,虽然小学课本和初一课本有一定量的民歌内容,可能孩子不怎么感兴趣,对民歌了解还是有所欠缺。在以上基础上,就要复习巩固已有的民歌知识。这节课先从学生身边的本土民歌学起,让学生作为山东人了解山东民歌的特点,风格,并学会演唱,最后再拓展各地的民歌,来增加学生的民歌视野,培养他们学习民歌的兴趣。 【教学目标】 1.情感 态度 价值观积极参与欣赏、学唱《沂蒙山小调》的音乐活动,感受山东民歌的韵味,喜欢山东民歌,初步了解山东音乐文化。 2.知识与技能用婉转优美的声音,自信、有感情地演唱《沂蒙山小调》;懂得鱼咬尾、变换拍子、一段体、音乐知识;唱好山东方言、一字多音和拖腔;总结山东民歌特点。 3.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共同欣赏、感受、模仿、演唱、体验等方法感知山东民歌的音乐风格。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唱歌曲《沂蒙山小调》,感受山东民歌的韵味,总结山东民歌特点。 难点:对民歌韵味的把握,山东方言、一字多音和拖腔。 【教学用具】多媒体、钢琴、黑板等【教学方法】赏析法、讲授法、谈话法、体验法、表演展示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演唱《沂蒙山小调》 初次见面,老师送给大家一支歌,你听过吗?熟悉吗?它是我们山东民歌,什么是民歌?民歌分类。什么是小调。 二、新课教学 1.初听歌曲,画旋律线,提问音乐要素。 2.复听歌曲,了解鱼咬尾。 3.视唱旋律。 师:我唱了几个乐句? 生:四个。 师: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第一乐句的起头(师弹),第二乐句的承上启下,是对第一乐句的进一步是展示(师弹),第三乐句有变化了,属“转”(师弹),第四乐句有明显结束感,属“合”(师弹)。四个乐句采用“起、承、转、合”的结构形式,符合作品的呈示、发展结束的逻辑;再看看,第一乐句最后一个音和第一乐句第一个音,发现什么? 4.学唱第一段歌词青山绿水多好看,以风吹草低儿见牛羊!优美动听的歌声倾吐人们对沂蒙山的赞美、热爱之情。有没有自已喜爱或觉得比较难唱的地方? 5.教师范唱通过老师带有韵味的范唱,你听出最有山东特色的句子吗?生:找出具有山东地方特色的方音并学唱生:唱第一、二段歌词,强调情感、歌曲的韵味和方言6.完整演唱。 三、拓展 1.欣赏淄博民歌《赶牛山》谈感受 2.欣赏济宁民歌《大辫子甩三甩》谈感受 3.总结山东民歌特点 4.朱之文《沂蒙山小调》 四、总结 一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