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924915

上海市闵行区2024届高三二模“温故”和“知新”作文导写

日期:2024-05-0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素材 查看:40次 大小:3182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上海市,闵行区,2024届,高三二,三二,温故
  • cover
写作之“温故”和“知新”作文导写 2024届闵行高三二模作文分析 25.阅读材料,完成作文。(70分) 人们常说“温故知新”。“温故”和“知新”可以是什么关系呢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思考。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分析 1.“人们常说”,暗示了“温故知新”作为儒家经典思想在生活中常常遇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也经常面对,为学生基于自身经历和生活进行思辨提供可能。常说的话语蕴含不寻常的思想,也可以有不寻常的多样解读。 2.“温故知新”,隐含了思辨的对象与话题———学习或认知的规律。(“故”与“新”如果理解为旧历史新思想或者老朋友新伙伴之类,属于另类解读,是否合理?) 3.“可以是”,不是应该是或者必然是,前者指向本义,后者指向唯一。允许学生做合理的、多样化的阐释。 4.“关系”,可以有两种方法阐释。 一是可以基于逻辑的分析,补充关联词语或者其他词语,建立逻辑关系,如: (先)温故(后)知新———【顺承:学习或认知应该讲求顺序】; (借)温故(以)知新———【目的:通过温故的手段达到知新的目的】; (因)温故(而)知新———【因果:因为有温故的行为所以有知新的结果】; (欲)温故(须)知新———【条件:知道新的(知识、目标)才能有效温习旧知识】; (既)温故(又)知新———【并列:学习或认知中温故与知新不可偏废】; (去)温故(留)知新———【选择:温故不是目的并且有各种问题,知新才是最终追求】; (有)温故(方)知新———【条件:温故是知新的必要(或充分)条件】; (重)温故(轻)知新———【主次:学习或认知中选择不同的策略】; 二是可以基于关系式的描述与解读,如:温故是知新的手段、基础、条件、方法、源泉,知新是温故的目的、理想、结果、追求;或二者间是相互交流互动、相辅相成等。 5.可以有合理性的多样化的解读,不必固守于孔子本来意思。写作时不必局限于哪个是最优解或最佳立意。但是应该有基本的论题意识,探讨学习或认知的规律;优秀作文应该有比较明晰的概念界定,对何为温故何为知新做能自圆其说的合理的阐释;应该较为明确地回答了基本议题,即二者可以是什么关系。 6.写作时应对支持二者关系的理由进行深入准确的阐释,补充论证二者之所以是这种关系的原因或理由。 7.除此之外,可以针对自己认为的关系有进一步的思维推进,丰富论证层次。如因果关系:思考知新是温故的必然结果吗,会否出现久温故不知新?(有部分同学有讨论)顺承关系:温故会否出现新问题,如何避免?新知可以反作用于温故,新知识可以促进理解旧知识吗,如果可以促进则温故到什么程度?条件关系:历史上的新知的获得是以温故为前提条件的吗,如果我们想获得新知是否仅有温故就足够?并列关系:温故与知新是否是矛盾关系?其他如人们习以为常的说法为何蕴含丰富的思想解读空间等等。当然以上不是一一对应,也不是唯一。也可以考虑既然存在自己认为的关系,则给人带来的学习策略或认知启示是什么。 8.探讨这一问题的现实针对性,可以从个体生活出发结合自身针对学习生活或学习策略进行探讨,也可以从群体认知的角度深入思考人类新知进步的获得应该如何处理二者关系,或者进行分类讨论。超然客公众号 9.其他:人类的认知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新”有时是“温”出来的,有时是“融”“创”“实践”等出来的。温故知新作为认知,常存在于早期接受阶段,温故知新应该走向吐故纳新,最终实现革故鼎新。 考场写作要点 参考春考的一类作文标准,结合本道题目的具体情况,可以有以下着重点: 1. 对隐含前提的补充及概念界定:温故知新究竟是什么。 2. 回应题目中的问题:二者可以是什么关系? 3. 对支撑二者关系的原因及理由深度思辨。 4. 思维推进:能在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