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套中人》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 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2. 学习人物塑造的手法,学以致用。 3. 通过对阻碍社会发展原因分析,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小说通过细节表现和人物衬托来展现“智慧”。 教学难点: 学习“套子”的含义及文章主题。 三、教学设想 职高学生已经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预习领会课文内容,把握课文大意。但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和方法,摄入的信息量比较狭窄,不能主动地、积极地合作探究学习。个别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依赖性较强,学习较为被动。 这是一个重点单元,课文生动感人,广为流传。职高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应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帮助他们确立人生目标并拥有坚定的信念。学习本文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小说典型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和撼人心魄的审美价值以及语言上讽刺幽默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小说是我们非常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无论是古典的四大名著、经典的武侠小说,还是网络上让人欲罢不能的更新玄幻、言情,那些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人物都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契诃夫的《套中人》,走近别里科夫,让我们尝试揭开别里科夫脸上的那层面纱,看看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契诃夫(1860-1904)是俄国19世纪末期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他的小说具有强烈幽默味道,他注重描写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塑造典型性格的小人物,借此反应当时俄国社会的状况。作品三大特征是对丑恶现象的嘲笑与对贫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并且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统治下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社会丑态现象。他是世界三大短片小说家之一,其余是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 代表作品:《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套中人》等等。 2.晓背景 本文写于1898年,当时正是俄国历史上最反动的时期。农奴制已废除,但其残余仍严重地存在,加上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新形式的剥削,使广大人民群众陷于极度贫困的境地。在这大革命的前夜,反动的沙皇政府变本加厉地实行暴虐统治。当时的俄罗斯,警探密布,禁止一切科学研究活动,用监狱和流放的手段对付进步作家,封闭进步刊物。沙皇政府的忠实拥护者———贵族、官僚、地主、资本家和反动的知识分子极力维护旧秩序,他们连结成一张巨大的网笼罩全俄罗斯,连微小的改革都不允许,告密、陷害之风盛行。一些小市民和一部分知识分子退缩、消沉、随波逐流,有的甚至堕落成为沙皇的警察和密探。他们害怕和压制一切新生事物,形成了一股保守势力,适应了沙皇反动统治的需要,成为暴虐政治的大锁链中的一环,别里科夫正是其中的一员。 3.讽刺小说 是按形象性质和题材领域划分的一种小说类型。它以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丑的事物作为描写对象,以嘲讽、批判、揭露、抨击的态度来描述社会中滑稽可笑、消极落后乃至腐朽反动的现象、事物,表达某种思想。其主人公多是没落势力的代表或在品质性格上有缺陷的人物。我国古代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莫里哀的《伪君子》、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都是讽刺小说的代表作。契诃夫以其卓越的讽刺手法为世界文学史增添了两个不朽的人物形象: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变色龙———奥楚蔑洛夫。 三、诵读训练 (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1.掌握重点字音 胆怯(qiè) 祈祷(dǎo) 辖制(xiá) 憎恶(zēnɡ) 讥诮(qiào) 消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