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941805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25张PPT)

日期:2024-04-30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2次 大小:372103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9课,北魏,政治,北方,民族,交融
  • cover
(课件网) 前221年 220年 589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 分裂 秦汉统一 魏 蜀 吴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北朝 南朝 回顾旧知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19课 学习目标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淝水之战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交往中的冲突) (交往中的融合) (交融中的发展) 龟兹 大海 汉水 苻坚 对峙 沙漠 公元316年,内迁的匈奴族灭掉西晋,北方陷入割据混战的“十六国”时期 4世纪后期(382年),内迁的氐族强大,氐族皇帝苻坚建立氐族政权前秦,并统一了北方黄河流域。 317年,司马睿在南方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1、背景: 前秦统一北方黄河流域,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局面。 一、淝水之战 时间 地点 交战原因 对战双方 经过 (成语) 结 果 战争特点 影响 383年 前秦(87万)vs东晋(8万) 投鞭断流 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东山再起 以少胜多 东晋胜利 一、淝水之战 淝水 前秦企图灭亡东晋统一全国 前秦政权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割据状态。 巨鹿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淝水之战 前秦统一黄河流域 战后分析:拥有87万兵力的前秦却败于只有仅8万兵力的东晋,导致前秦失败的原因有哪些?(请从民心、战术、领导人等多方面分析) 前秦 东晋 一、淝水之战 ①强征士兵,拼凑军队。 ②苻坚的骄傲自大,战术失误。 ③战线过长。 ③以逸待劳。 ①内部团结,军队士气高涨。 ②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指挥得当。 嘎仙洞—鲜卑拓跋部先祖所居石室 民族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政治制度 文化 婚姻习俗 鲜卑族 汉族 游牧为主 农耕为主 居无定所 定居 原始落后 比较完备 相对落后 先进 近亲结婚 同姓不婚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鲜卑族因兴起于大兴安岭鲜卑山而得名,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 4世纪后期(386年),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魏前期官员没有俸禄,收入主要还是依靠掳掠与赏赐战利品的办法,统一北方后,战争与掠夺的机会少了,于是,官员开始公开贪污受贿,搜刮百姓。霸占农民土地,农民流离失所,激化了阶级矛盾。 在战争中往往驱使汉人为先锋,鲜卑骑兵在后面督阵并任意践踏汉人,激化了民族矛盾。 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 阶级矛盾激化 民族矛盾激化 北方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革背景: 孝文帝:鲜卑族,姓拓跋名宏,后改汉姓元,故又称元宏。年幼登基,有祖母冯太后临朝听政。冯太后本是汉人,受冯太后影响,自幼接受汉学教育,是北魏第一个系统接受汉文化儒学教育的皇帝。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意,览之便讲……诗歌铭颂,任兴而作…… ———《魏书·高祖纪下》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平城 洛阳 洛阳为数朝之都,素来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迁都洛阳 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为进一步实行汉化改革创造了条件。 鲜卑人的穿衣习俗是男子穿裤褶(zhě)服,女子穿夹领小袖,多数人不会说汉话,这些都不符合中原的习俗;且新迁之民初来洛阳,不擅长农业,人心恋旧。如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将会严重的阻碍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汉化措施 1、说汉语 打破语言障碍,便于鲜卑族与汉族的交流学习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汉化措施 胡服 汉服 短小精悍,衣袖紧窄 袖长且宽,上衣下裳 有利于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