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特征】新教材高考历史阶段特征———《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先秦时期 先秦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的出现、发展与解体,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鼎盛(西周)与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的形成(战国)。 1.政治:原始社会末期实行禅让制;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国家;商朝实现内外服制;西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势力逐渐强大,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 2.经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3.文化:在学术领域,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在文学上,《诗经》和“楚辞”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在文字上,商朝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 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 2.经济:封建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有所发展,对外贸易开始(丝绸之路)。 3.文化:治国思想出现了法家———道家———儒家的转变,西汉时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医学、造纸术等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魏晋隋唐时期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隋唐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继续发展,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1.民族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现民族交融局面;隋朝时期结束分裂,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2.区域开发:北民南迁,六朝对江南地区的大力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隋唐时期,由于生产关系的调整,经济繁荣,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 3.制度创新: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制雏形出现,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正式确立并得到发展;选官制度由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赋税制度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租调制发展到唐朝的租庸调制,唐朝中后期的两税法标志着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重大转折。 4.文化交流: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出现三教合一趋势;适应统一国家的时代需要,唐朝儒学复兴运动兴起。科技成就领先世界,文学艺术辉煌灿烂,对外文化交流频繁,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是我国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 1.政治上:从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民族政权长期并存,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出现了又一次民族交融的高潮,形成新的民族。 2.经济上: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水平超过前代;南方经济获得较快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海路和陆路的对外交往空前繁荣。 3.文化上:封建文化高度繁荣;各族文化交融;科技成就突出,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外传;理学有了较大发展;文学艺术逐渐平民化、通俗化,突出代表有宋词、元曲和反映市民生活的风俗画。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都有新的发展。 1.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表现为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中央集权的空前强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发展,封建制度逐渐走向衰落。 2.经济上:发展与迟滞。一方面,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