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数学 年级 七年级上册 学期 秋季 课题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教科书 书 名: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材 -出卷网-:人民教育-出卷网- 出版日期:2012年6月 教学目标 1.能针对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2.能通过合并同类项与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并能灵活运用; 3.知道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体会模型思想,发展应用意识; 4.体会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的转化思想.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能针对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能通过合并同类项与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通过列方程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引入新课 【活动一】 问题1:某校三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购买数量又是去年的2倍.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多少台计算机? 教师:同学们请思考两个问题 (1)设前年这个学校购买计算机台,则去年和今年购买数量分别为多少台? (2)利用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学生:(1)去年台,今年台. (2)三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列出方程: 教师:观察方程,等号左边有3个含x的未知数项,不能直接利用等式性质解这个方程,同学们能利用已掌握的什么知识,将这个未知方程转化为你能解的已知方程呢? 学生:将方程左边合并同类项,得: 复习合并同类项法则: 根据乘法分配律,将同类项的系数相加 教师展示解这个问题的完整解答过程. 解:设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x台计算机 由题意得: x+2x+4x=140 合并同类项,得: 7x=140 系数化为1,得: x=20 答: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20台计算机. 教师:上面解方程中“合并同类项”起了什么作用? 师生共同总结:通过“合并同类项”,减少项数,进而求解,转化为已知方程的形式. 【设计意图】 1.前一个课时学生已经学过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问题导入,让学生展示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 前一节课时,学生会解这类方程,新问题,创设旧知与新问题的冲突,引出新课,并让学生体会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的转化思想. 【活动二】 过手练习1: 解下列方程: (1) (2) 解:(1)合并同类项,得 (2)合并同类项,得 系数化为1,得 系数化为1,得 二、再造冲突,继续学习 【活动三】 问题2: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 教师:同学们请思考两个问题 (1)这批书的总数有哪几种表示法? (2)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这批书的总数有2种表示法:与; 它们之间相等; 根据这一相等关系列得方程: 教师:未知数项3x与4x在等号两侧,常数项20和-25也在等号两侧,不能进行合并同类项,怎样才能使它向x=a(常数)的形式转化呢?? 学生:为了使方程的右边没有未知数项,左边没有常数项,利用等式的性质,等号两边减,两边减20,得:. 教师:我们来观察原方程: 变形得到方程: 上面方程的变形,相当于把原方程左边的20变为-20移到右边,把右边的变为移到左边.把某项从等式一边移到另一边时有什么变化? 学生:把某项从等式一边移到另一边时变号了. 新知: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注意:移项要变号,不移不变号 完整解答过程 解: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 由题意得: 3x+20=4x-25 移项,得: 3x-4x=﹣25-20 合并同类项,得: ﹣x=﹣45 系数化为1,得: x=45 答:这个班有45名学生. 讨论方程3x+20=4x-25的第二种解法 移项,得: 20+25=4x+3x 合并同类项,得: 45=x 即: x=45 这样可简化后续的计算,避免出错 所以,移项时,未知数项既可以放在等号右侧,也可以放在等号左侧,只要移项后,与常数项分开在等号两侧即可 教师:上面解方程中“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