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015381

江苏省学科基地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大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18次 大小:2857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试题,语文,联考,五次,江苏省,学期
  • cover
2024届江苏省学科基地学校高三下学期第五次大联考 语文 注 意 事 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等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答题卡表头规定填写或填涂的项目是否准确。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祖先对地理认知的觉醒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进化而不断发展的。在原始社会,早期人类渔猎、采集食物,必须对自己周边地理情况有所了解,对渔猎场所、食物采集地域等做到心中有数,否则很难生存。而当人类社会发展到定居农耕时代,就更需要了解居住地区的自然地理状况,在充分掌握地形、土壤、水道河流、气候变化及其与种植植物的相关联系之后,才能确定定居点以及如何种植蔬菜、粮食等。 根据大量的考古发掘,从距今约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遗址,到距今约18000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等众多的人类文化遗存中,都可以看出那时人们对岩石、地形等要素已积累了不少知识。 在定居农耕的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社会时期,人们对周围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地理观念有了显著扩大。首先,在居住地的选址上就表现了强烈的地理意识。人们选址一般在河流两岸经长期侵蚀而形成的阶地上,或在两河汇流处较高而平坦的地方,这里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畜牧,取水和交通也很方便。如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聚落遗址,距今5600—6700年,人们建造房屋大多朝南开门,一些墓葬排成间距大致相同的东西一线。 中华民族祖先很早就开始记录和总结自然地理知识。夏商周时期,随着文字的出现,已有了较多地理认知记录。如商朝甲骨文,有关于云、雨、雪、雹、雷、虹的记载,并关心风、雨等对农业收成的影响;天文历法方面,有月食、日食和鸟星、新星、新大星等星象材料,也有“十三月”、频大月等置闰材料和干支记日及每日不同时间段的“时辰”等。 周朝对地理环境很重视,非常注意居住区地理条件的好坏。如周成王准备建都洛邑时,就先派召公去洛邑一带踏勘地形,后又派周公去现场考察,并绘成地形图让周成王审定。 保存至今的诗歌总集《诗经》,有关商周时期历史自然地理知识方面的记载颇多,涉及历史地名学、历史自然地理学及历史人文地理学的诸多学科领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流水地貌、土壤、植被等方面地理知识的掌握。特别是商周时期还设有许多与地理相关的专门官职,如“司徒”(金文作“司土”)一职,就是主管民众教化、土地耕作的行政职务,其下还专门设置了“土训”的官署,负责向帝王报告各地山川地势、土质好坏及绘制相关地图等,供君王咨询。 中国“地理”一词,最早见于公元前400年成文的《易经·系辞上》:“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对此,唐朝的孔颖达(574—648)解释说:“天有悬象而成文章,故称文也;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条理,故称理也。”中国古代把日月星辰等天体在宇宙间分布运行等现象,称之为天文,甚至把风、云、雨、露、霜、雪等地文现象也列入天文范围;而将土地、山川等环境形势称为“地理”。今天的“地理”是指全世界或一个地区的山川、气候等自然环境及物产、交通、居民点等社会经济因素的总体情况。古代将天文与地理并称,反映了中国古人以天地代表自然的观念。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地理学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