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056846

人音版(2019)必修《音乐鉴赏》第三单元 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第六节 丝竹相和 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4-05-21 科目:音乐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42次 大小:2123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人音版,民间,教学设计,丝竹,第六,器乐
  • cover
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第三单元 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 第六节 丝竹相和 教材与学情 教材的第三单元《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的共二课时,《丝竹相和》是第2课时,本课时所在单元属于鉴赏教材“民族民间音乐”的版块。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几种民间器乐,认识、了解其音乐体裁、演奏形式、风格特征及社会功能等,进而在鉴赏更多的民间器乐方面取得举一反三的良好效果。 教材安排二首曲子,江南丝竹《中花六板》,这是根据民间器乐曲牌《老六板》放慢加花发展而来的;《娱乐升平》,是广东音乐中流行较广的一首,属于作曲家新谱写的粤乐新谱。 义务段9年音乐学习中,学生对民族乐器的认识虽不全面但基本的乐组还是明了的;对于民间乐种也有所耳闻,但缺乏深度解读;目前学生缺的是对丝竹乐种音乐内涵的领悟及对形成民间乐种风格特征因素的主观感知;而基于已有经验下的感知获得,民间丝竹乐种以“和”为代表的审美思维的形成是学习的难点。因此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提出更高的要求,更注重从音乐作品的外在形式特征之美与内在文化精神之美这两方面作深度解读,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 教学目标 1.聆听《中花六板》、《娱乐升平》,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了解乐曲的表现方法,培养对丝竹乐的兴趣及爱好。 2.通过艺术实践活动,了解丝竹乐种在器(乐队构成)、技(音乐技法)、戏(演绎方式)等方面的特征从而认知风格特征,提升民间乐种鉴赏能力; 3.初步认识艺术表现中情感所赋予作品的意义及内涵,理解形成音乐风格的主要原因,理解以“和”为代表的中国民族音乐的美学追求。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以江南丝竹为例,解读民间丝竹乐种在“器”(乐器)、“技”(技法)、“戏”(演绎)、“质”(气质)的典型特征。 2.了解江南丝竹的风格特征,从而理解中华民族音乐以“和”为代表的美学追求。 教学难点: 1.能够从音乐作品的外在形式特征之美与内在文化精神之美这两方面作深度解读,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八音”与“丝竹”,以中文字“和”的不同历史时期释义导入对“相和”与“相和”的思考 (二)“江南丝竹”音乐解读 【器】:江南丝竹的主要乐器、乐器特色及乐队组合———小”乐队小型、“轻”声势柔和; 方式:乐器实物和图示、对比讲解 【技】:通过“放慢加花”和“支声性复调”两种常用技法的学习,解读江南丝竹音乐形成———活”活泼、“细”细腻 方式:现场演示、谱例认知 【戏】:了解江南丝竹独特的呼应、平行、交错、对比、模仿等演绎方式,本着你高我低、你进我退、你繁我简、你静我动的“相和”哲理,形成典雅细腻的风格特征 方式:对比哼唱、实践参与 【质】:秀和清雅的音乐气质,呈现了中国民间音乐“对立统一”的美学追求,从而理解以“和”为归的中国民族音乐审美思维。 结论:所谓“丝竹相和”,意为“以和(相和)生和(和谐)”。 方式:利用学生的文学知识,结合文字含义作音乐解读 (三)江南丝竹与广东音乐 1.风格对比 2.地方风格的形成因素 方式:现场演示对比、归纳梳理、文化追踪 (四)传承发展 1.民间乐种的局限与继承发展的时代需求 2.民间乐种的交响化演绎 方式:同作品不同演绎的对比聆听和感知 设计理念 中国传统音乐既有以“悟”为代表的审美直觉思维方式,又有以“和”为代表的审美辩证思维方式,正是这两种思维方式的交相辉映、融会贯通,使中国传统音乐思维具有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在中国传统音乐学范畴中,“和”无疑是最重要的范畴之一,它不仅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特殊作用,甚至还构成了一种中国传统音乐的精神与思维方式。高中学段对于中国民间乐种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