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110703

2024年广西南宁市中考一模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日期:2024-06-16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32次 大小:490471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024年,广西,南宁市,中考,一模,历史
    南宁市2024年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 要印证“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最可信的史料是( ) A.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B. 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的灰烬和烧骨 C. 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D. 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史料是一手史料,也是最可信的史料。“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的灰烬和烧骨”可以直接印证“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B项正确;遗址中出土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也属于一手史料,但没有体现出用火的痕迹,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可以研究北京人使用的生产工具,与用火无关,排除C项;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是想象图,会有个人的主观思想,不属于一手史料,不是最可信的史料,排除D项。故选B项。 2.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大量鲜卑贵族改穿汉服,而紧身、便于劳作的北方游牧民族服装在汉族劳动人民中广泛流行。这种现象体现了( ) A. 民族交融 B. 政权分立 C. 科技进步 D. 经济繁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大量鲜卑贵族改穿汉服,而紧身、便于劳作的北方游牧民族服装在汉族劳动人民中广泛流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和中原的汉族之间相交融,内迁的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族的民族交融也互相影响对方的生活方式,反映民族交融,A项正确;政权对峙指的是政治领域,与服饰无关,排除B项;科技进步指的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服饰无关,排除C项;经济繁荣形容的是国家经济情况,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 “华光礁Ⅰ号”是一艘失事的南宋古沉船,船上出水了大量碗、盘、碟、壶、盏、瓶,全是当时销往海外的民间生活用瓷。这可以佐证南宋( ) A. 文化生活丰富 B. 农业发达 C. 科技水平高超 D. 海外贸易活跃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全是当时销往海外的民间生活用瓷”可知这些瓷器主要用来出口,结合所学知识,宋代海外贸易繁荣,很多商船运往国外,D项正确;外销瓷器与文化生活的丰富与否无关,排除A项;瓷器制作属于手工业,无法直接反映农业发达,排除B项;科技水平的高超主要体现在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的应用方面,排除C项。故选D项。 4. 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清朝设置驻藏大臣。这些举措的共同作用是( ) A. 推动了中央行政制度变革 B. 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C. 防止了西方对中国的侵略 D. 结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纳入中国版图;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台湾纳入中国版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加强了对西藏的治理,所以这些举措的共同作用是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B项正确;这些机构都属于边疆管理措施,与中央行政制度变革无关,排除A项;材料机构并没有防止了西方对中国的侵略,排除C项;驻藏大臣的设置与南北分裂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5. 某同学在探究活动中搜集到油画《圆明园劫难》、图片《轮船招商局》、电影《甲午风云》和史学论著《戊戌思潮纵横论》。由此推测,他探究的主题应是( ) A. 民族危机与救亡图存 B.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D.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影像《甲午风云》、绘画《八国联军在大沽口登陆》体现了民族危机不断加剧,《轮船招商局》、史学论著《戊戌思潮纵横论》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探索,A项正确;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排除B项;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排除C项;中华民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