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124043

七年级科学下册(浙教版)3.2力的存在(第1课时)(教学设计 表格式)

日期:2025-05-11 科目:科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7次 大小:444751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七年级,科学,下册,教版,存在,1课时
  • cover
3.2 力的存在(第1课时)(教学设计) 年级 七年级 授课时间 课题 3.2 力的存在(第1课时) 教学 目标 科学观念:理解什么是力;了解力的两个作用效果;理解力的相互性; 科学思维: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认力的相互性,并能用力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探究实践:利用简单的实验器材,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通过观察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和改变运动状态的情况,提升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实验和生活中的体验,概括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提升分析概括能力; 态度责任:学会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利用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提高对科学价值的认识。 教学 重难点 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难点:力的概念的形成 学情 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浙教版七下第三章第2节,本节主要内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及力的性质、力的单位和测量工具、力的示意图(三要素)。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运动、速度等基础知识,本节需要通过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力的存在,从而便于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力的概念。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后学生将近一步学习力学,因此本节课的内容是学习力学的基础,为后续知识如压强、做功、简单机械等知识做铺垫,在教材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另外,教材内容在学生具有充分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密切联系现代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本节内容拟用3课时完成教学,第1课时主要内容为力的存在、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第2课时主要内容为力的测量;第3课时主要内容为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 教学 准备 课件、课本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 课 导 入 用手推一下你的同学,你就对他作用了一个推力。用手提起一桶水,你就对水桶作用了一个拉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可以感受到力的存在。但是力究竟是什么?它会产生什么效果? 结合生活实例,思考什么是力,有什么作用效果。 新 知 讲 授 一、力是什么 活动:分析下列各图所示的现象中涉及的力,指出各个力涉及哪几个物体,反映的是物体之间怎样的作用。 ①人推车,人对车产生推的作用; ②压路机压路面,压路机对路面产生压的作用; ③磁铁吸螺钉,磁铁对螺钉产生吸引的作用。 人 推 轮椅 压路机 施力物体 压 受力物体 路面 磁铁 吸 螺钉 作用 大量事实表明,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思考与讨论: (1)一个物体能产生力吗? 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力的产生必须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物体不接触能产生力吗? 物体不接触也能产生力,如磁铁靠近铁钉,但没有接触时就有吸引的作用。 (3)物体接触就一定产生力吗 物体接触不一定会产生力,如两个物体之间没有发生作用时不会有力的作用。 综上可知: 力产生的条件: ①必须要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②必须要有相互作用。 注意:①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单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②力的产生不需要物体接触,如磁力,不接触也会产生力。 二、力的作用效果 我们无法看到风,却能从树枝的晃动和沙尘的飞扬等现象中感受到风的存在。同样,我们也无法看到力,却能从力产生的效果中感受到力的存在。那么,力的作用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 活动:观察下列物体有什么变化? 大量事实表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活动:下列各图中,在力的作用下,标枪、足球和排球的运动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现象表明力还能产生什么效果? ①运动员将标枪投出,标枪在力的作用下由静止变为运动,改变了运动速度; ②飞来的足球被守门员接住,足球在力的作用下由运动变为静止,改变了运动速度; ③扣过来的排球被挡了回去,排球在力的作用下改变了运动方向。 综上可知: 力既能使物体的速度由小变大,也能使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