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 人体免疫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章第3节,教材简要介绍了人体三道防线发挥作用的过程,解释了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区别,补充说明了人体免疫的三大功能,宣传了计划免疫的重要意义。免疫学的应用涉及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多数内容学生都有切身的体会。 二、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讲述免疫的基础知识,虽然学生听说过免疫这一词,也有过接种疫苗的经历,但对免疫的理解估计也只停留在表面而已。况且所涉及的知识(抗原、抗体、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等)较多且抽象难懂,学生学习起来肯定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初中生好奇心较强,学习积极性较高,通过联系生活实例,他们应该会希望学习人体免疫的知识,从而能够解答其心中的疑惑。本节课从人体的三道防线,引出人体的免疫,力争使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助于学生的学习,并结合图片、动画等演示以助学生理解。 三、课程标准分析(2022版) 1、内容要求: 概念6 人体健康受传染病、心血管疾病、癌症及外部伤害的威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医疗措施是健康的重要保障 6.1 人体具有免疫功能,通过计划免疫等措施能够预防传染病 6.1.1 人体能够通过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染 6.1.5 接种疫苗能够提高人体对特定传染病的免疫力 2、学业要求: 核心素养 学业要求(或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 结构与功能观 1、通过与城池的防御系统进行类比,说出人体的三道防线的组成及其功能;明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观。 2、根据人体三道防线的功能特点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科学思维 比较、分类、归纳、演绎、分析、综合、建模 通过文字分析和图片资料的观察,类比推理出特异性免疫过程中抗体、抗原的功能及作用过程。 探究实践 科学观察、科学探究 态度责任 科学态度、社会责任 通过免疫知识的学习,确立“对传染病积极预防”的思想,明确贯彻落实国家计划免疫的必要性。 3、教学重难点: ①重点:能说出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认识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②难点:能列举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三、设计思路: 用古代敌人防御城池为例导入,将人体三道防线分别类比为城墙、城门;巡逻士兵和特种部队。让学生明确三道防线的作用;同时通过对比得出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展示情境:A城现面临大军压境之危机中,你作为A城一城之主,要守护一城之安危,你觉得需要从哪些方面加强城防? 现在,我们的身体就是大家要守护的城池,外界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作为入侵者存在于机体周围,我们的身体又是如何守卫我们不患病的呢? 发散思维,思考如果自己是一城之主如何保护一城安危 尝试将人体与城池进行类比 用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体三道防线 非特异性免疫 提问:你觉的如果将人体看做我们要守护的城池,人体的哪一结构起到城墙的作用呢? 皮肤能够充当天然屏障,将大多数病原体拒之门外。防止细菌等病原体的侵入。 展示材料:有人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把一种致病得链球菌涂在健康人清洁的皮肤上,2小时后再检查,发现90%以上的链球菌被消灭了。 提问:为什么涂在清洁皮肤上的病菌会很快死亡?说明皮肤具有什么样的功能? 皮肤分泌物分泌杀菌物质,能够杀灭大部分攻城的敌人(病原体)。 提问:一座城墙有进出的通道———城门,那你觉的人体与外界联系的通道是什么?又是怎样防止病原体侵入的呢? 眼、口、鼻这一类没有皮肤的部位也有重兵把守———黏膜 总结:人体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起屏障作用,阻挡或杀死部分病原体清扫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