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病毒知识及防护 教学设计 课题 病毒知识及防护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信息科技 年级 四年级 教材分析 《病毒知识及防护》这一课是川教版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第二单元网络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紧扣当前网络安全热点问题,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和传播途径。教材在编排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介绍了计算机病毒的基本知识,还着重教授学生实用的防护措施,如使用杀毒软件、更新系统补丁、定期备份文件以及使用正版软件等。这样的内容设置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建立起初步的网络安全防护意识,为今后的信息技术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习目标 信息意识:学生能够认识到计算机病毒对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增强对网络安全问题的警觉性,形成积极的信息安全意识,主动避免点击不明链接或下载不安全软件,保护个人计算机不受病毒侵害。计算思维:通过了解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和原理,学生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分析网络环境中的安全风险,学会识别潜在的病毒威胁,培养计算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掌握使用杀毒软件、更新操作系统补丁、定期备份文件等数字化技能,学生能够自主进行计算机安全防护操作,同时鼓励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积极探索创新,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社会责任:通过学习使用正版软件,学生能够理解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树立尊重知识产权的意识,遵守网络行为规范,不传播病毒,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健康与安全,承担起作为信息时代公民的社会责任。 重点 了解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 难点 掌握如何使用杀毒软件、及时更新操作系统补丁、定期备份文件、使用正版软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几个近期发生的网络安全事件新闻标题或图片,引发学生兴趣。提问:“你们知道这些事件背后的黑手是什么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出课题“计算机病毒”。 观看教师展示的网络安全事件,感受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思考并回答教师的提问,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通过实际案例导入,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病毒的兴趣和好奇心,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讲授新课 环节一:计算机病毒及其传播途径的讲解展示案例: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计算机病毒发作的实例,让学生直观感受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系统的破坏。讲解定义:详细解释计算机病毒的概念,指出它是一段能够自我复制并破坏计算机系统和数据的程序。传播途径说明:列举并解释计算机病毒常见的传播途径,如:通过电子邮件附件、下载不安全的软件、浏览不安全的网站等。互动讨论: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或身边人遇到的计算机病毒经历,加强学生对病毒危害的认识。环节二:杀毒软件与操作系统补丁的使用演示操作:现场演示如何安装和使用杀毒软件,强调杀毒软件的重要性,并指导学生如何设置定时扫描和自动更新病毒库。补丁更新指导:讲解操作系统补丁的作用,演示如何检查并更新操作系统补丁,提醒学生及时更新以修补系统漏洞。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因未及时更新杀毒软件或操作系统补丁而导致计算机感染的案例,加深学生的认识。环节三:定期备份文件与使用正版软件的强调备份策略分享:介绍定期备份文件的重要性,分享备份策略,如:定期备份重要文件到外部存储设备或云存储中。演示备份操作:现场演示使用系统自带的备份工具或第三方备份软件进行文件备份的过程。正版软件意识培养:强调使用正版软件的重要性,解释盗版软件的危害,如:可能含有恶意软件、无法得到官方技术支持等。案例警示:通过真实案例让学生认识到使用盗版软件可能带来的风险,引导学生树立使用正版软件的正确观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