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144988

七上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同步学与练(含答案)

日期:2024-11-28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60次 大小:3686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同步,答案,文化,科技,两汉,15课
  • cover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学与练 【基础梳理】 一、造纸术的发明 1.纸的出现:西汉时期,人们已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2.改进: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工艺,被称为“蔡侯纸”。 3.优点:纸质提高,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4.意义:便利了典籍的流传;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二、张仲景和华佗 1.张仲景: (1)年代:东汉末年的名医。 (2)成就:写成《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提出辨证施治理论,还发展了“治未病”思想,提倡预防疾病。 (3)地位: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称为“医圣”。 2.华佗: (1)年代:东汉末年的名医。 (2)成就:擅长用针灸、汤药治病;能实施外科手术;发明“麻沸散”;创编“五禽戏”,强身健体。 三、历史巨著《史记》 1.作者:西汉史学家司马迁。 2.内容: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 3.体裁: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价值:对中国史学发展影响深远;在文学史上地位崇高。 鲁迅称赞《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四、道教和佛教 1.道教: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尊奉黄帝和老子;张陵创立五斗米道。 2.佛教: (1)创立: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 (2)传入:张骞通西域后,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白马寺)。 (3)影响: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课堂演练】 1.中国传统医学历史悠久,东汉张仲景提出了“治未病”理论,华佗创编出了“五禽戏”。这些医学成就皆反映出古代中医非常注重(  ) A.预防疾病,强身健体 B.诊断疾病,中西结合 C.针灸疗法,辨证施治 D.药食同源,用药简易 2.下面对于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的描述,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选正确的一项(  ) A.造纸术———东汉宦官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B.医学———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华佗被称为医圣 C.史学———司马迁写的《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D.宗教———道教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佛教是中国本土产生的 3.宗教的产生往往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东汉末年,极度苦难的人民需要寻找精神上的寄托,为宗教的兴起提供了土壤,一种根植于中国本土的宗教孕育而生,该宗教是(  ) A.佛教 B.道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4.东汉末年,张仲景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中医发展的特点是(  ) A.矛盾与统一 B.继承与创新 C.差异与多样 D.开放与包容 5.西汉末年已出现纸的雏形,用飘絮时积留在箔上的残丝制成,但价格仍贵,难以大量使用;东汉和帝时宦官蔡伦进一步改进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之类低成本原料造纸成功,纸的使用逐渐普及。据此可知当时(  ) A.文化发展推动技术革新 B.技术革新蕴含了经济原理 C.新的书写材料完全普及 D.技术革新易造成环境污染 6.“它给予贫苦人民以一个‘死后天国’之期待”;“当方士走向民间的时代,正是东汉末季大饥馑、大疠疫的时代”。这段话旨在说明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 A.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 B.体现了专制统治的强化 C.迎合了苦难人民的心理 D.见证了中外交往的成果 7.“纸的发明首先使当时的书籍更加便宜……当这种材料流向社会后,没有多少财富和得不到朝廷支持的私家学者们著书的风气开始了,社会文化教育事业有了蓬勃发展。”材料意在说明(  ) A.造纸术的发明背景 B.造纸术的发明过程 C.造纸术的工艺流程 D.造纸术的重要意义 8.2023年,“智慧之光一一中医药文化展”在国家博物馆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