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168200

5《〈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同步练习卷(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日期:2025-04-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4次 大小:5171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答案
  • cover
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4课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同步练习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 道:宗旨、原则 B.知止而后有定 定:志向坚定不移 C.安而后能虑 虑:思虑精详 D.虑而后能得 得:得到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敏于事而慎于言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B.人而不仁,如礼何任重而道远 C.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D.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3.《采薇》诗中没有表现的思想感情倾向是(  ) A.对周天子的愤怒 B.对战争的厌恶 C.对和平的向往 D.思乡自伤之情 二、文言文阅读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从师,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生乎吾后,闻道也亦先乎吾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或不焉,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韩愈《师说》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审问而明辨之也。“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问且先于学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 (节选自刘开《问说》) (1)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当的一项     A.非问无以广识 广:使……增加 B.吾从而师之 师:……为师 C.审问而明辨之也 审:审查 D.余嘉其能行古道 嘉:赞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问焉以破其疑 B.则群聚而笑之 相辅而行者也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 D.师不必贤于弟子 以能问于不能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问说》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君子之学必好问”,接着进一步分析了问与学的关系,以此强调要真学就要勤问。 B.学与问相辅相成,向“贤于己者”“不如己者”“等于己者”发问都会有所得,同时 C.韩愈写《师说》赠李蟠,目的是抨击当时“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倡导尊师重道 D.《问说》很多方面有模仿韩愈《师说》的痕迹,两文都劝说人们要虚心向各种人学习,语言风格古朴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其下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