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浦区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初三三模质量调研 语文学科 2024.05 一、古诗文(35分) (一)默写与运用(13分) 1.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2. ,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3.复行数十步, 。(陶渊明《桃花源记》) 4.当我们在生活中遭遇困境,信心动摇时,可以用《<论语>十二章》中“ , ”鼓励自己坚持本心,坚定志向。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第5-9题。(22分) 【甲】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丙】尚节亭记(节选) 刘基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①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署,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注释】①澹乎:恬静、安然的样子。 5.【甲】诗作者是南宋文学家 (人名),【乙】文作者是 (朝代)哲学家周敦颐。(2分) 6.下列各句中“为”字的释义各不相同,请作解释:(4分) (1)岂徒为玩好而已( ) (2)故为亭竹间 ( ) (3)以为读书游艺之所( )(4)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 ( ) 7.下列对【丙】文画直线的句子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的确是有远超过常人的地方。B.这确实是一个不会犯大错的人。 C.是他有真诚的品质而没有犯错。D.是他拥有的真诚大大超过别人。 8.【丙】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都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但其位置不能交换。请结合其不同的句式分析原因。(5分) 9.刘基作此记,说明他和黄中立一样,同是“ ”之人。【甲】诗、【乙】文的作者也都是这样的人:【甲】诗作者在生死关头,展现出 的高风亮节;【乙】文作者面对“ ”的社会风气,仍能做到 。(8 分) 二、现代文(35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0-13题。(16分) 盛世华裳———传承千年的华夏之粹 ①“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这句古语道出了中华传统文化中服饰的重要性。而汉服作为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承载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②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古老的民族服饰之一,其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汉服样式的基本特点是“平中交右、宽褖合缨”,其中交领、右衽(衣襟向右掩)是最为关键的特征。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上衣),“通裁”制(长衫、外披)等。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的常服,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着短衣、下穿长裤。 ③在汉代,汉服以深衣为主,主要突出一种厚重感。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之中玄学清谈之风较盛,所以那个时代的汉服袍袖被设计得格外宽大,突出一种仙风道骨之感。到了唐代,汉服进入到多元化的阶段。唐代多流行圆领口的造型,方便、舒适不言而喻。女子服饰上,往往专用小袖短襦,外加紧身长裙贴身、披带薄纱贴肩,整体造型灵秀仙气。唐以后,汉服基本沿用之前的风格,形制变化不大,只在细节上有所补充。 ④不同朝代对汉服的色系有不同的偏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