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304085

6.3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含解析)

日期:2025-09-24 科目:生物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5次 大小:128575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解析,遗传,必修,2019,人教,生物
  • cover
6.3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同步练习 学校:_____姓名:_____班级:_____考号:_____ 一、单选题 1.蚊成虫可作为媒介传播多种疾病。某地区早期采用喷洒灭蚊剂M来控蚊,后又采用细菌控蚊,取得了理想效果。下图表示控蚊期间某种蚊成虫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灭蚊剂M直接作用于蚊虫的基因型并影响其基因频率 B.与A点相比,C点时对灭蚊剂M有抗性的该种蚊成虫数量明显增多 C.与灭蚊剂M相比,细菌不能定向改变该种蚊种群的基因频率 D.DE段曲线表明细菌对该种蚊的进化和发展不再影响 2.鱼类的肌间刺多影响食用体验。r基因是肌间刺形成的关键基因。研究者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对r基因进行编辑,构建了武昌鱼突变体F0代。检测其中54尾发现有6尾出现肌间刺缺失,缺失根数在7~43之间。将这6尾鱼互交得F1代,从5000尾F1中分离得到完全无肌间刺的鱼316尾继续互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进行基因组编辑的受体细胞是受精卵 B.相对F1代,F2代肌间刺缺失的个体比例上升 C.人工选择使突变的r基因频率不断升高 D.基因组编辑使武昌鱼发生了基因重组 3.DNA甲基转移酶(DNMT)能使基因中胞嘧啶甲基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胞嘧啶的甲基化导致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 B.胞嘧啶甲基化导致相应基因的基因频率降低 C.DNMT基因通过控制DNMT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D.在无DNMT的条件下,双链均甲基化的DNA复制两次可得到去甲基化的DNA 4.同种动物的三个种群,初始个体数依次为26、260和2600,并存在地理隔离。A、a是等位基因,下图①②③分别表示上述三个种群A基因频率的变化,则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 A.种群越小,个体的死亡对基因频率的影响越大 B.自然选择使A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②在125代时aa个体约占总数的25% D.150代后3个种群之间可能出现生殖隔离 5.太湖新银鱼、小齿日本银鱼、有明银鱼分属于三个不同的属,其分布如下图。科学工作者在传统研究的基础上,对它们的线粒体基因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研究结果如下表。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COⅡ基因 Cytb基因 太湖新银鱼—小齿日本银鱼 13.41 26.57 太湖新银鱼—有明银鱼 14.89 24.32 有明银鱼—小齿日本银鱼 13.59 16.95 注:三个物种同一基因的基因序列长度相等;表中数据表示的是核苷酸序列差异百分比 A.自然条件下,太湖新银鱼和小齿日本银鱼因存在着地理隔离而不会发生基因交流 B.三种银鱼中,太湖新银鱼和小齿日本银鱼亲缘关系最近 C.三个物种的COⅡ基因和Cytb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差异体现了物种的多样性 D.COⅡ基因和Cytb基因常通过基因重组传递给后代,给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6.2024年3月北京大学薛进庄教授带领的考察团在醴陵发现距今3.6亿年左右的古植物化石资源,该发现在研究生物进化方面有着重要科研价值。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古植物化石的发现可为生物进化提供直接证据 B.古植物进化的实质是古植物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C.地球3.6亿年前的特殊环境使得古植物产生更有利于其生存与繁殖的变异 D.将古植物化石中DNA 与现代植物DNA进行比较,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分子生物学证据 7.用同种花粉与异种花粉进行混合授粉,可帮助异种花粉突破柱头处的生殖障碍,促进不同种植物之间的远缘杂交,这就是著名的“花粉蒙导效应”,其中的同种亲和花粉称为“蒙导花粉”。陆地棉是由非洲二倍体棉和美洲二倍体棉杂交、多倍化、驯化而来的异源四倍体。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应选择生活力强的“蒙导花粉”以提高后代中远缘杂交种所占比例 B.“花粉蒙导效应”有利于两种棉的种间杂交并形成可育的二倍体植株 C.花粉不亲和造成的生殖隔离为受精前隔离,与马和驴之间的情况不同 D.驯化过程主要是通过使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