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教学设计 在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我国面临重大的历史转折,“解放思想”成为时代的呼声。为正确认识、把握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全国展开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引发这场大讨论的,正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学习这篇文章时,要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及其内在联系。注意体会本文富于思辨性,善于运用经典理论文献和典型事例,立论与驳论相结合,在演绎推理中展开论述的特点。同时,要注意联系历史事实和亲身经历印证本文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学习运用相关理论对现实问题进行辩证分析。 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品味诗词语言,感知诗词意境和情感。 思维发展与提升: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理解诗词的内涵,理清景与情之间的关系审美鉴赏与创造:寻找意象,感悟意境,分析三首古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明确文中以景寄情的具体手法及表达效果。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中国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提升欣赏品味,培养审美情趣。 重点:梳理论证思路,学习论证方法,分析论证语言。 难点:用历史事实和亲身经历印证观点,学会运用相关理论对现实问题进行辩证分析 讲授法、点拨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有关真理的名言 ①尊重人不应该胜于尊重真理。--柏拉图 ②)越是接近真理,便愈加发现真理的迷人。--拉美特利 ③真理,哪怕只见到一线,我们也不能让它的光辉变得暗淡。--李四光 ④要坚持真理,不论在哪里也不要动摇。--赫尔岑 ⑤真理是时间的孩子,而不是权威的孩子。--布莱希特 作者简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署名为“《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主要作者为胡福明 胡福明(1935-),江苏无锡人。195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后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学习,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1978年5月11日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央党校、光明日报社的同志参与修改),这篇文章获《光明日报》优秀论文特别奖、江苏省1979-1984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18年,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获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真理标准大讨论的代表人物 2019年,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 胡福明的论著有:《苏南乡村企业的崛起》《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苏南现代化》 三、背景探寻 1976年 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一举粉碎“四人帮”,结束了延续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举国欢腾,人心思变,百业待举,党面临着思想、政治、组织等各个领域全面拨乱反正的任务。 但是,这一进程受到“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 都始终不渝地遵循”)错误方针的严重阻碍。针对这种状况,邓小平多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人们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与此同时,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要恢复和发扬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正确认识与把握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1977年,《光明日报》的《哲学》专刊组组长请胡福明为《哲学》专刊撰稿。胡福明完成了两篇稿子,其中一篇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后来,这篇文章经过反复修改,于1978年5月11日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这篇文章很快引发了场全国范围内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文体常识 社 论 社论是报社或杂志社在自己的报纸或杂志上,以本社名义发表的评论当前重大问题的文章。社论代表的是报刊的观点,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代表的是《光明日报》的观点。社论的作者是由报社(杂志社)指定的编辑部人员或社会上的专家,文章完成后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