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328823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百河”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05-2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2次 大小:96840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广西壮族自治区,月月,答案,试题,语文,学期
    2023级“贵百河”5月高一年级新高考月考测试 语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张贴在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红楼梦》风行后,产生了两大影响。一是续书之多,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空前的。续书不下四五十种,但大多思想艺术拙劣,不堪一读。 ②另一巨大影响是《红楼梦》风行后,评论之盛,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当时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话:“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曾出现多种带评夹批的本子,其中发现较迟却很有名的是“脂砚斋”评本。脂评并无特别高明的见解,且有些批语不免流于陈腐,但从某些批语的口气看来,因批者似与作者关系甚密,提供了一些与素材、佚稿、创作过程等有关的迹象,故对《红楼梦》研究不无参考价值。 ③还出现了一些研究专著及散见于各种诗文笔记中的评语,当时有人戏称为“红学”。在那些庞杂的评论中,表现着形形色色的思想观点,其中也可看到一些可取的见解,有的见解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不失为卓识。可惜那些评语大都支离琐碎,不成体系,且多旧时文人谐谑游戏的笔墨。 ④发展到民初,《红楼梦》评论出现了颇有影响的两派,一是“索隐说”(通称“旧红学”),以蔡元培为代表。此说早已有之,其特点是通过猜谜拆字等法,把书中人物附会成当时历史上真人的影射。蔡氏不同于旧索隐的是:他指出《红楼梦》“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此类说法实属牵强比附,但由于种种原因曾流行一时。 ⑤牵强附会的“索隐说”,终于被“自传说”(通称“新红学”)打破,这一说的代表人物为胡适。“自传说”其实也不是胡适首创,早在清代已露端倪,但胡适根据历史记载和新发现的材料,通过实证主义的方法,考证出“这部书是曹雪芹的自叙传”。但由于胡适沉迷于“考据癖”,把他所谓的“自叙传”说成是“《红楼梦》为记叙曹家事实之书”,将贾府与曹家、贾宝玉与曹雪芹完全等同起来,这样就违背了文学创作的常识。其后不久(1925年),连最初同是坚持此说的俞平伯也富于自省精神地提出:“若说贾即是曹,宝玉即是雪芹,……则大类‘高山滚鼓’之谈矣,这何以异于影射?何以异于猜笨谜?” ⑥应当说,“自传说”在打破不科学的“索隐说”方面是有其不可抹杀的作用的,但它本身所存在的缺点也长期流弊学术界。如这一说的继承者,为求考证之“新”,曾编成“世系表”或“年表”之类,把书中贾府说成是曹家按年按月的“精剪细裁的生活实录”,这就成了胡适的“俘虏”了。对考证不可一概反对,需要反对的是那种以推测猜想代替证据的考证,或堆砌故实的烦琐考证。 ⑦《红楼梦》的续书之多和评论之盛,正说明这部小说具有不同一般的深远影响。此外,有关《红楼梦》的外文论著也有十多种,它的世界意义已经日益被人认识,不了解《红楼梦》就几乎等于不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和社会。 (摘编自蒋和森《红楼梦论稿》) 材料二: 1917年,蔡元培先生刊行了《石头记索隐》一书,引起和胡适之先生的论战。胡先生写的《红楼梦考证》,的确和清儒治经方法非常相似。而且经论战以后,引起全世界学人的重视。因此不断地搜求新资料,发掘新问题,造成了红学辉煌的时代。所以我认为真正的红学,应该从蔡、胡两先生开始。蔡、胡论战时,蔡先生是北京大学的校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