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331389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课件(29张PPT)

日期:2024-06-26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1次 大小:329657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8课,社会主义,发展,挫折,课件,29张
  • cover
(课件网)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1.借助教材,了解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2.借助教材,表格梳理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了解他们改革的成就与局限,能分析改革失败的原因。 3.知道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遭到严重的挫折,但并不是社会主主义制度的失败。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实事求是,坚韧不拔地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新经济 政策 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 苏俄建立 1936 1953 ? 1917 1918 1921 1926 1936 1953 开始工业化建设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苏联模 式形成 ? 苏联模式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亚洲四国: 中国 朝鲜 越南 老挝 拉美一国: 古巴 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力量逐渐壮大。 1.苏联模式推广的背景 建立“经互会” 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进行“大清洗”运动 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条约 (1)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2)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 2.苏联模式推广的表现 东欧 中国 中苏互助局面的出现: (1)1949年,中苏建交。1950年,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影响:苏联成为新中国很重要的支持,新中国掀起了学习苏联的热潮。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力量。 3.苏联模式推广的影响 ①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同时将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②加强了对东欧各国的控制 ③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④推动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1953年,斯大林逝世 苏联的农业和轻工业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差距十分悬殊。1926--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只有1.5%。 1949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第二个核大国之时,每年皮鞋产量仅163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凡到过苏联的人会看到:一边是高耸的烟筒,军工联合体遍布全国,另一边则是商店里空空的货物;一边是广袤无际的肥沃土地,另一边则是人们排着长队在食品店抢购食物;一边是加加林早在1965年就幸运地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宇航员,飞向太空,另一边则是直到苏联解体前,她的人民喜欢的羽绒服、牛仔裤、旅游鞋之类的物品,要靠中苏两国大大小小的“倒爷”们才能得到,甚至连孩子们喜欢的泡泡糖和自动铅笔也没有一家工厂能够提供。 战略核武器 常规武装力量 弊端 经济:忽视客观经济规律;指令性计划; 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农轻重比例失调 政治:权利高度集中 斯大林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斯大林模式。 赫鲁晓夫 (20世纪50年代) 勃列日涅夫 (20世纪60年代) 戈尔巴乔夫 (20世纪80年代) 经济 政治 _____ 军事 航天 _____ 评价 垦荒运动 饲料生产,广种玉米 取消义务交售,改行收购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1957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加加林,第一艘载人飞船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存在严重偏差 “新政策” 加快科技进步 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 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与美国抗衡 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军事实力提高,国民经济畸形发展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痼疾 加速经济改革方案 取消苏共领导地位, 实行多党制 倡导“公开性” “政治多元化” 经济改革效果不佳,思想发生混乱,局势失控,加盟国的分离趋势加剧 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美国人多恩伯格在1974年出版的《克里姆林宫的明争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