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332927

人音版初中音乐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戏曲撷英 《对花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5-02 科目:音乐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2次 大小:1839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人音版,初中,音乐,九年级,下册,第五
  • cover
第五单元 戏曲撷英 ———《对花 》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对花”是中国北方广泛流行的传统小调,主要流行于河北、河南、广西等地。歌唱者以互相问答对猜花名的方式比赛、传授知识、娱乐游戏。演唱形式丰富多样。管弦乐《对花》选自鲍元恺的《炎黄风情》组曲。ABA三段体结构。乐曲的主题采用河北民歌《对花》和《放风筝》的旋律。作品以脍炙人口的民歌旋律和绚丽多彩的管弦乐色彩,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汉族人民的生活画卷。 二、教学目标 1、能用明亮自然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全曲; 2、能把握好歌曲的整体风格,唱好倚音、滑音以及把握好衬词的韵腔; 3、能够分角色演唱; 4、能够自主创编歌词;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用富有地方特色的音调演唱歌曲《对花》。教学难点:运用对唱的形式演唱歌曲。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欣赏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提出问题: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歌曲的演唱情绪是怎样的?(播放视频《刘海砍樵》)这首歌曲是湖南花鼓戏,一首男女对唱的歌曲。对唱:是两个或两组演唱者的对答式演唱,形式活泼,根据人声的不同还可分为:女生对唱、男生对唱、男女对唱等。 分段欣赏 了解黄梅戏 黄梅戏原名为“黄梅采茶调”,大概清朝末年乾隆年间,黄梅戏发源于鄂皖交界的黄梅县,当时这里流行“黄梅调”也叫“采茶戏”,后来小戏逐渐东移,在安徽安庆地区发展开来。《对花》唱段选自黄梅戏《打猪草》。《打猪草》是黄梅戏的传统小戏,富有生活气息, 散发着田野的芳香。严凤英,吴琼,韩再芬等黄梅戏名家都演唱过此出戏,黄梅戏《打猪草》 的原本是根据陈宗记先生的口述本记录的, 《对花》的语言和衬词 《对花》描述的是老百姓田园生活劳作的场景,采用男女问答的形式,语言朗朗上口。 用安庆方言来进行演唱,从语言上来看“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丢下一粒籽,发了一颗芽,么杆子么叶,开的什么花”,没有任何华丽词藻的修饰,简单直白,朴实无华。 这段唱腔中两段在最后都反复的出现了衬词,比如“此花叫做呀得儿呀得儿喂呀,得儿喂呀,得儿喂,得儿喂的喂上喂,叫做什么花”,这一句中就出现了大量的衬词,通过“得儿喂呀”衬词的连续出现不仅扩大了乐句内容,丰富了音乐色彩,而且给表演者留出了大量空间去做力度的变化和情感的渲染,使得这段唱腔生动有趣,亲切自然,因此有衬词的地方 恰恰是整段唱腔最出彩的地方。 整体欣赏 第一遍:初听全曲。 第二遍:学生感受节奏、旋律特点。(节奏明快,旋律流畅自然,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第三遍:用固定的拍手节奏为歌曲伴奏。 节奏型:A、2/4嘭 哒 ▏嘭 哒 ▏嘭 哒 嘭 哒‖ B、2/4嘭嘭 哒 ▏嘭嘭 哒 ▏嘭嘭 哒 ▏嘭 哒‖ 注:“嘭”是右手拍桌子,“哒”是击掌。 学唱歌曲 学唱第一段歌词 ①师:你的记性真好!下面我们把第一段歌词轻声地唱一唱。②师:唱得不错,只是歌曲中出现的倚音我们没有唱出来,它在哪呢?生:略。(师范奏倚音,生练唱此乐句。) ③上滑音的教学: a .师:同学们,歌曲中还藏着个向上的箭号呢,你们找到它了吗?这个小记号是“上滑音”,有了它能让我们的歌声更有特色。 ④师:现在我们把第一段歌词完整地唱一遍,要把这种迎接英雄回来的快乐心情唱出来。 ①师:现在熟练多了!可是同学们发现没有?平时我们唱的歌曲的演唱形式大部分是齐唱,而这首歌的演唱形式有什么不同? 生:略。 ②师:为什么说是“对唱”? 生:略。 师:你听得可真仔细啊!那么老师刚才边表演边唱的演唱形式叫什么?生:略。 师生对唱 ①师:现在让我们来玩个游戏,也用对歌的方式唱唱第一段歌词!我唱甲,你们唱乙,谁接不上来就算输了哦!(师提醒生坐姿、气息以及“的”字唱法等。) ②师:好,现在你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