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336173

14.1《促织》课堂实录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4-06-2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8次 大小:1604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14.1,促织,课堂,实录,统编,高中
  • cover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高一下《促织》课堂实录 【教学设想】 《促织》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小说,本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以“观察与批判”为人文主题。 学生阅读小说虽已具备一定的经验,但《促织》是文言小说,篇幅较长,内涵丰富,这就需要学生熟悉有关的背景知识,并拥有相应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对此,多数学生储备不足。 因此,在课堂学习中如果要进行比较、辨析和深入学习,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教师贴合学生的认知实际,创设合理适切的情境任务,由浅入深,贯通阅读鉴赏与表达交流。 本单元选取了古今中外的五篇经典小说,除了《变形记》,其他每一篇都配有插图。毫无疑问,图画更容易让学生形成直观可感的形象。教材给《促织》配的插图是著名画家刘旦宅老师的作品,这幅图所反映的情节是整个故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因此,笔者在设计活动任务时,从鉴赏这幅图、这个情节切入,设计了四个活动任务,纲举目张,串起了整堂课的学习。 《促织》虽是文言小说,但情节引人入胜,文字理解起来并不很难。因此,可在课前布置预习作业,请学生借助课下注释,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疏通文言字词。课后设计两个作业,一是勾连《变形记》,二是勾连《聊斋志异》,这也是对“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学习任务的落实。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聊斋志异》是蒲松龄不朽的传世之作,郭沫若曾以一副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高度概括蒲松龄的创作特色和卓越成就。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促织》更被后人认为是《聊斋志异》中最负盛名的一篇,频繁被改编成连环画、影视剧等。今天,我们就以图画为切入点来学习《促织》。 学习活动一 插图为什么是这一幅?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教材中,《促织》配有一幅插图,它画的是什么情节? 生:成名的儿子跳井死了,成名抱着儿子的尸体,很伤心。 师:一定是跳井死的吗?有没有别的可能? 生:课文并没有明确说出死因。也可能是这个小孩因为恐惧,恍恍惚惚地掉落到井里了。 生:我认为小孩就是因为恐惧而跳井自杀的。他弄死了父亲好不容易才得到的精品促织,然后母亲骂他:“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覆算耳!”他哭着跑出去了,因为太恐惧,所以跳井自杀的可能性最大。 师:嗯,这样分析,比较可信。九岁小儿不小心弄死了他父亲费尽心力捕获的一只用来交差的精品促织,因恐惧而投井自杀。插图画的是成名抱着小儿尸体悲痛欲绝的情形。那么,同学们接下来再想一想,插图为什么选这个情节? 生:因为这个情节最悲伤,为了一个虫子,几乎家破人亡了。 生:因为这个情节让我们感觉成名一家已经到了绝路了,后面还怎么写呢?感觉没办法继续下去了。所以,这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 师:是的。没办法写下去了,这才有了后面的虚构情节。 “转折点”提得很好!小说的情节是从低谷开始的。一开头就写到了成名的两次死,一次是“忧闷欲死”,一次是“惟思自尽”。小说才刚刚开始,成名就已经“气若游丝”了。这时候,出现了一个新人物———驼背巫,她带来了希望。成名在驼背巫的指导下终于得到他心仪的促织了。到了这里,小说抵达了第一次高峰,却又随即让人掉进了冰窟窿。不仅虫子死了,连儿子也死了。至此,成名迎来了他人生里真正的低谷。从这个情节还能看到什么? 生:一个九岁的小孩因为不小心弄死了促织,却要经受这样痛苦的折磨,可见当时社会的荒唐,还有他们受迫害的程度之深! 师:是的!插图选这个情节,就是因为这个情节最让人感到痛苦、绝望、冰冷、窒息,它有着强烈的震撼人心的批判力量。 学习活动二 插图还可以是哪一幅? 师:同学们,如果请你给《促织》配插图,除了课文已有的这一幅,你还想画什么?为什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