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339209

安徽省县中联盟2024届高三最后一卷联考(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14次 大小:7570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安徽,省县,联盟,2024届,高三,最后
    2024届安徽省县中联盟高三最后一卷联考(三模)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人对山水的理解,最初充满神秘性的敬畏。《山海经》中的山神祭祀,《诗经》中“陟彼高冈”的艰辛,《周易》中“涉大川”的谨慎,便出于早期中国百姓对山之高、水之险的无限畏惧。这种畏惧的背后,却有隐隐约约的期待:山中有奇花异草,川泽有珍禽异兽,既是风雨渊薮,可以物阜年丰;又有神仙栖息,让人超凡脱俗。这样,在期待中增加的想象,赋予了山川有灵的传说;在生活中增加余闲,体察到山水景物的秀美,逐渐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山水审美意识。 古代中国的度地之说,尤其注重观察山水之间的呼应关系,主张山要有远势之来,地要有近形之止,常在山水翕合处营建村落,修建居所,形成了山水形法的诸多说法,将阴阳、五行、四象、干支、节气、星宿等元素融合起来,以实用眼光来判断山水的善恶吉凶。 对山水之形的审美,是人在山水外,以物观物。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表现为以形写形,以色貌色,格外重视灵山秀水的旖旎、重山复岭的逶迤、三山五岳的巍峨、砺带河山的气势。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言:“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概括了山水审美的基础,是千山万壑的自然风光给予的视觉震撼。天高地迥、山穷水复的自然天成之美,让人体会到自身的渺小,自然而然地放下了生活中的是非恩怨,开始获得心灵的安慰。 山水之意的感知,是以我观物,不仅在于山水的形色,更在于人与山水有息息相通的道德、玄理和禅思。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远山近水背后蕴含着观看者的情思意会。孔子曾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言道德体验与山水之间不约而同的冥契,正是任重而道远的君子人格写照。道家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山水皆在天地运化之中,人与物可以等量齐观,物与我可以冥契相通。 在物我合一的山水审美中,人与山水情理相通,山水被赋予了所有美好的期待,成为心心相印的知己,山水之美感便超越了有形之态,构建成了无形意境。 山水之趣,是在物我双观视角下对山水的感知、理解和表达。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正借助山水来建构起有意味的审美范式,表达超脱于有形山水和无形山水之上的艺术形态。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于能够对山水景致进行艺术想象,将其中最有趣味、最有美感的景物组合起来,形成超越于客观山水之长的情思意味。 (摘编自曹胜高《中国山水文化的审美》) 材料二: 中国人以“山水”作为自然的指代,不只是一种思维的抽象,更是对于自然的诗性感知与发现。 从上古至秦汉,山水或是作为神仙居所,或是作为祭拜对象,或是作为通向“道”的媒介而存在,那一时期的山水图像只是一些零散的山石、树木。而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文人官宦在道、释、玄的思想驱动下,萌发了一股强烈的重返自然的激情与热望,原本作为“自在之物”的山水因此成为一个新被发现的审美对象,成为一种凝结着生理舒适感与视觉悦目感的现实而具精神性的空间。中国人的情感世界中从此生长出山水之乐。山水也逐渐从宗教画和故事画的背景中独立出来,成为绘画主体;作为自然情愫图像表达的山水画,以山川景色为载体实现着人们皈依自然的情感诉求。 美的目光同样诱导着唐代的自然情愫。唐人富有诗人气质,他们用浓酒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