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370125

第三单元 黑土传情——欣赏《乌苏里船歌》 教学设计 人音版初中音乐九年级下册

日期:2025-04-30 科目:音乐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8次 大小:1921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第三,单元,黑土,传情,欣赏,乌苏里船歌
  • cover
第三单元 黑土传情 ———欣赏《乌苏里船歌》 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乌苏里船歌》是一首具有浓郁东北地区赫哲族渔猎文化特色的民歌,歌词描绘了乌苏里江畔的美丽风光和赫哲族人民的生活情景。这首歌通过读书的方式传播,就如同在字句之间流淌着乌苏里江的潺潺流水声,映现着渔舟唱晚、鱼翔浅底的画面,传达出赫哲族人对家乡深深的热爱以及他们朴实勤劳、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目标 1、 欣赏《乌苏里船歌》,了解赫哲族人民的生活风俗习惯。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并由衷的对劳动人民的智慧发出赞叹之情。 2、 让学生了解合唱歌曲的形式与效果,感受合唱歌曲的和谐美。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并想尝试演唱歌曲引子部分,并自主设计演唱形式。 三、教学重难点 感受少数民族曲调特征,体验民族音乐。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多媒体导入的方式导入课题:播放各个少数民族的风俗面貌的图片。 教师顺势提问问题 【提出问题】同学们看一下大屏幕,来猜一下这上面都有哪些少数民族?(蒙古族、傣族、维吾尔族、藏族) 当播放到赫哲族时,同学们表示不太了解,这时教师介绍这一民族(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交汇的三江平原处)并顺势引出课题———《乌苏里船歌》。 环节二:新课讲授 聆听A段的旋律,同学们听一听这一段的演唱形式是怎样的 (聆听) 这一段旋律为八六拍,实际演唱时节奏比较自由,首先是男高音自然流畅的引出衬词接着混声合唱做轻声应和,宛如歌者的回声,表现了乌苏里江的清晨烟波浩渺、水雾迷蒙的恬美画面。 我们来唱一唱A段,注意演唱时要朝气蓬勃、豪放激越一些,将清晨迎着朝霞满怀激情和希望的感觉唱出来。(唱) 嗯,同学们的声音很有表现力。 接下来我们聆听B段,同学们听辨一下这一段和刚才的音乐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聆听) 节奏感很强,不像第一段那么自由,速度上变快了,情绪上也更为欢快。 B段由一段简短的间奏引入,使旋律从自由的节拍进入到节奏感较强的四二拍,同时呢,也运用了不同的演唱形式来演绎三段歌词,将赫哲族人民的生活画面展开了细致描述,表现了赫哲族人民对家乡山水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最后来聆听A段,听完之后同学们来说一说,本段与第一段带给你的感受相同吗 (聆听)这位同学说虽然旋律相同,但是画面感不同,这一段的歌声比A段更为亲切轻松,声音慢慢变弱了,像是渔船渐行渐远。 你的感受力很棒,请坐。 这一段是A段的再现,歌声渐渐转弱,它不仅起到了与引子前后呼应的作用,也给人带来渔船冉冉远去的印象,使人沉浸在一派诗情画意的意境中,给人以余音缭绕、意犹未尽的感觉。 三段音乐都欣赏完了,接下来我们再来完整地聆听这首歌曲,同学们可以加入自己喜欢的身体律动,再次感受乌苏里江的画面,感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嗯,看到大家都陶醉在欢快的歌声中了,不得不说好的音乐作品总是带给人们美的感受。 环节三:欣赏合唱版《乌苏里船歌》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欣赏了合唱版本的这首作品,你们觉得从音乐的结构、形式、节奏、旋律的方面有什么特点? 生:讨论回答 师:从音乐的结构、形式、节奏、旋律的方面对给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分析。 师:我们欣赏了这首歌曲的两种演唱形式,同学们想一想合唱与独唱的区别在哪儿? 生:讨论回答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老师再补充一下。独唱是单声部、单旋律的,合唱是演唱的最高形式,需要全体演唱者的共同合作,各声部既要完成自己横向的旋律线,又要注意到纵向的立体感,要克服个性、相互模仿、寻求共性。合唱在我们的声乐演唱形式中经常出现,我们今天了解了合唱这种演唱形式和特点,下节课我们自己也来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