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385680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课件(共23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4-06-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8次 大小:460195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古诗词,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课件网)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以壮阔之景寓悲凉之怀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品味写景,感悟诗情。 2.理解并分析本诗“阔狭顿异”的特点。 3.感悟杜甫诗中所呈现的家国情怀。 重点:品味诗歌的意境美,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难点:理解本诗中“大与小”的内涵。 导语设计 文人喜登高作赋,也因此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但因个人际遇的不同,笔下之景亦各有差。岳阳楼,巍峨庄严,雄伟壮丽,备受文人青睐,你知道那些登临岳阳楼的名作?孟浩然望洞庭,描绘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雄伟景观;范仲淹登高楼,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当诗圣杜甫登临时,又将书写怎样一腔深情?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登岳阳楼》。 知人论世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 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分,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创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杜甫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大历三年(768),杜甫离开夔州(今重庆奉节)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阳。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 解题赏景 岳阳楼上可以望见的是洞庭湖。 1、诗人如何描写洞庭湖———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前人评价: 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 ———宋·刘须溪   已尽大观,后来诗人,何处措手。 ———明·王嗣奭 参考译文 从前只听说洞庭湖茫茫大水,如今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没有得到亲朋故旧一字音信,年老体弱之身只剩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 创作阶段 (一)读书漫游时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斗志昂扬,激情满怀 (二)困守长安时期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开始转向现实主义 (三)战乱为官时期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着重表现人民困苦 (四)漂泊西南时期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凄凉、悲怆的哀叹 初读感知 杜甫,被称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年轻时候的杜甫和李白一样,喜欢纵情山水,同学们中学时代曾学过的《望岳》就是其青年之志的体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风豪放,意气风发;而后,“安史之乱”摧毁了唐王朝的根基,杜甫眼中昔日的盛唐景象已随风逝去,《春望》一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道尽了几许沧桑,无尽风雨,中年之忧,跃然纸上;过往繁华似梦,杜甫仿佛一夜白了头,在人生的第五十七个年头,他拖着垂垂暮年之躯,登上岳阳楼,常言道“登高望远”,这并不是他第一次登上高处,抒发情思。 初读诗歌 自由朗诵,理解诗意。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1.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基调。 2.点名朗读,其他同学跟随点名同学的朗读,然后评点朗读的技巧。 3.师生合作,把握朗读的语速语气。 提示:这首诗歌初步的情感基调是壮阔之中又有着凄凉心境,注意停顿和语速语气,语速要慢,语气在每联最后要拖延悠长。 初读诗歌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诵读指导(首联) 首联中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