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386967

四川省大数据精准教学联盟2024届高三第二次统一监测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日期:2024-06-2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1次 大小:47696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四川省,监测,解析,原卷版,试题,语文
    四川省大数据精准教学联盟2021级高三第二次统一监测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条码粘贴处”。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宋代起,宗族零星地被组织或复兴起来,父系原则、儒家对亲族关系稳定的尊崇、土地所有制经济等,都为族人结盟提供了刺激。鉴于强大的血缘群体可以提供有效的地方保障,因此社会动荡对这些行为的刺激就更为经常了。广义地说,宗族在南方更普遍,因为数百年前的移民经常定居在那些有大量无主荒地的地方,以便后代子孙留在附近,也便于附近族人相互帮助。到12世纪,福建已存在实质性的宗族,而13世纪,浙江的某些地方也有这样的宗族。在长江北岸的安徽桐城,宗族在明朝后期被组织起来,那些成功的官员也会把族产和宗学纳入其家族生存和发展战略之中。 到明中期,全国某些地区的宗族制订出了很多详细的制度来控制和规范族众。比如在江西某地,宗族制订了一套族规,给族长极大权威以解决争端、强迫依顺。这一趋势出现在此时,表明它是受到社会上同时存在的“乡约”思想的影响,而乡约是宋代一些文化人倡导的一种地方联合体形式,目的是为了更新道德。乡约的成员得同意改正各自的缺点,及时为解决彼此的困难提供帮助,用开除来制裁不合作者。在明中期,王阳明又用了“约”这个字来指称他要建立的、作为平定叛乱计划一部分的社会基层组织。他的弟子进一步将此作为集合村民进行宣讲的基地,他们用口语力劝村民行善。对于儒家学者来说,他们有充分的哲学理由努力进行这种道德教育。 乡约和宗族使文化人和普通人走到一起,弥补了双方的差异,使之能跨越阶级界限而共享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百姓在被某种东西约束着,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必然被别人利用或被推入损害其利益的境地。尤其是宗族对于普通族众有着真正的切身利益,因此所有成员都支持它。甚至因为增加了地方居民与士绅的接触,乡约也对本地居民有了实际意义。 (摘编自《剑桥插图中国史》,[美]伊沛霞著,赵世瑜译) 材料二 传统社会本是一种习俗社会,一切成训习俗,都是世代相续,口头相传,从没有见之于文字,见之于契约。尤其是农村,只讲礼而不解法,只讲情而不讲理,成文法则的发展尤其迟缓。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农民,还不知法则为何物,只依照他们的父祖遗传,社会习俗去生活。不过口头的传授,一来并不清楚,二来易于遗误,所以十里不同俗,百年以后也许面目全非,甚至违反原来的意向。尤其是比较先进的社会,人类关系日多,行为标准日杂,假使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成文的标准,恐怕社会秩序更不容易维持,社会合作更不容易取得。二十世纪初的农村,除了中国以外,欧美日本都已有具体的方案,严密的组织,一则便于仿行,二则便于持久,三则便于由小而大,向上发展。一村之间还可以口头相传,世代相守;十村、百村、千村、万村之间,便不能不有比较具体的法则,成文的法则。由人民自动主持,人民起草法则,在中国历史上,宋代《吕氏乡约》实在是破天荒第一遭。当然《吕氏乡约》并不是全体人民的手笔,全体人民也不能起草共同的契约,吕氏兄弟只算是乡约的发起人,起草员,而全约人民才算是乡约的主人翁,实行者。 (摘编自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