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387245

山东省聊城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一模语文试卷(含解析)

日期:2024-06-2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31次 大小:14651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山东省,城市,2024届,高三下,三下,学期
  • cover
山东省聊城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一模语文试卷 学校:_____姓名:_____班级:_____考号: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探索文明的源流时,谁也不能无视河流的作用,这种作用在人类文明之初,往往是决定性的。我们固然可以在河流流域以外的地方发现早期文明,但只有形成于大河流域的文明才有可能壮大发展成为在时间、空间上都具有重大影响的文明。先民无论是从事采集、农耕、养殖,还是从事狩猎、畜牧,都能在河流旁获得适合的场所,充足的水源使人们可以聚居,形成村落,发展为城市。在生产力低下、地理知识贫乏的年代,要在陆地上作长途迁移是相当困难的,顺河流而下却要方便得多,并且不会迷失方向,便于保持与原地的联系,是人类拓展生存空间最有效的手段。溯流而上也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择,往往是一个群体、一种文明从下游向中游、上游延伸的主要途径。 河流文明与海洋文明相得益彰,离开了河流文明,海洋文明就会缺乏具体的内容,其影响的范围也会受到影响。因为在现代机械交通工具问世之前,人类在海洋的运动速度和活动范围都相当有限,而且有很大的风险,远不如在河流活动那样顺畅安全。如果海洋不能通向其他文明,或者离其他文明太远,海洋就不具有传播文明的优势,地球上滨海地区很多,大多数地方并没有产生发达的古代文明。 黄河在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考古发现已经证明,古代文明如满天星斗,遍布中国各地,但这些文明大多没有延续到今天,不是中断了,迁移了,消失了,就是被来自黄河流域的文明所融合,所替代。这是由于形成和发展于黄河中下游的文明具有巨大的优势,较早成为中华文明的主体。而这一优势的物质基础正是黄河中下游的特殊地理条件。黄土冲积平原最适合早期的农耕,当时气候温和湿润,黄河及其支流水量充沛,使华夏诸族得以拥有东亚最大的农业区,形成了最发达的文化。 当然,河流总会决溢泛滥,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水上运输也有风涛之虞,免不了会有人葬身鱼腹。各个民族几乎都有洪水、水神、治水英雄的古老传说,还有大量防洪、治水的历史记载。另一方面,就像尼罗河每年的泛滥给埃及农民带来下一年的丰收一样,黄河挟带的泥沙也是两岸大量农田的基础。在人口稀少的古代,黄河下游没有堤岸约束,河道摆动,泛滥无常,先民也相应采用休耕轮作,充分利用淤泥形成的肥力。 人类或为了生存的必需,或由于愚昧无知,或陶醉于自身“征服自然”的能力,曾经向河流过度的索取,如盲目扩大灌溉面积,无节制地使用河水,破坏流域的植被,污染水源和河床,任意建造水利设施或开辟航道,随意改变流向或流量,用耕地或堤坝限制河道,诸如此类,在破坏、影响河流的生命力的同时,也给人类本身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导致或加快了河流文明的衰落。这类惨痛的教训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人类的重视和思考,也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探索人类与河流和谐相处的理念和具体途径。 (摘编自葛剑雄《水文明与水文化》) 材料二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摇篮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与重要表征,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重要特征与文化特质,是今天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第二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思想资源。 2023年11月25日,由山东广播电视台牵头,沿黄九省(区)电视台联合制作的《黄河文化大会》第二季开播。节目深入传承黄河文化基因,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解读黄河文化,全面展现大河之治、大河之美、大河之要、大河之魂,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 《黄河文化大会》第二季强化主题设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