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392284

2024年河南省濮阳市中考二模历史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4-06-24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67次 大小:202958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2024年,河南省,濮阳市,中考,二模,历史
  • cover
2024年初中毕业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 历 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 (选择题)和第Ⅱ卷 (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部分 选择题 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把正确选项的字母代号用铅笔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答在试卷上不给分。 1.在探究“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活动中搜集到下面材料。该材料说明中华文明起源的根本前提是 “华北驯化了粟和黍,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始种植稻;先民们开始磨制石器和制作陶器;各地出现了小型的定居村落” A.南稻北粟格局 B.定居村落的出现 C.石器工具进步 D.原始农业产生 2.《二十四史》列传中能查到5700多位历史名人,按省份和朝代进行统计,河南人东汉时期占比最高,其主要历史背景是 籍贯 西汉 东汉 唐 北宋 南宋 明 河南 18.75 37.2 17.1 22.18 6.12 6.94 A.对外开放 B.政治经济中心 C.北方战乱 D.大量人口南迁 3.汉语在民族交流、对外交往过程中增加了许多新词汇,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下面词汇最晚在中国出现的应该是 A.因果 B.核桃 C.玉米 D.胡萝卜 历史 第1页 (共6页) 4.江统 ( ~310年)《徙戎论》中写道: “关中之八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文中的“戎狄”主要是指 A.匈奴和鲜卑 B.突厥与吐蕃 C.契丹与党项 D.蒙古与女真 5.有人评论说: “历史上说魏征善谏,我以为魏征幸运遇到太宗,如果魏征遇到喜欢阿谀奉承的皇帝,未必就不转谏为谀 (谄媚奉承)也。”这个人的观点 A.肯定了魏征敢于直言 B.批评了太宗用人政策 C.认为魏征喜欢奉承 D.强调太宗优秀政治品质 6.《宋史》记载沈括“赴任延州 (今延安),兼任鄜延路 (今陕西富县)经略安抚使”,其职责主要是抵御下面哪一个游牧民族政权威胁 A.蒙古 B.金 C. 西夏 D.匈奴 7.学校举办的历史文化展览中,都出现了与马可·波罗有关的主题。这些主题旨在反映 A.马可·波罗对中国的影响 B.古代的中西文化交流 C.元朝开明民族政策 D.当时科技文化的发展 8.右图为清乾隆年间烧制的釉彩大瓶,器身自上而下装饰的釉彩达17层之多。从该器物上获取的信息正确的是 A.清朝的国力强大 B.天朝大国的心态 C.人们日常生活习惯 D.高超的制瓷技艺 9.李鸿章到英国参观,不惜重金给老太后购回一台缝纫机;在英国议院旁听了议员们的辩论,觉得那是一窝峰似的吵架,说“无甚可观”。下面对李鸿章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不认可英国议会制度 B.对西方技术不感兴趣 C.决定学习英国议会制度 D.是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10.1916年,“护国”一度成为舆论的热词。这里的“护国”主要反对 A.清朝专制制度 B.军阀混战 C.日本侵略 D.袁世凯复辟帝制 11.1923年梁启超说: “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事情件件都落空 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拿旧心理适应新制度,绝对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此资料作为证据可以用来探究 A.辛亥革命的意义 B.五四运动的影响 C.新文化运动背景 D.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 12.下列几组词汇,准确反映新中国“过渡时期”这一特殊年代的是 A.工业化、三大改造、抗美援朝 B.大跃进、人民公社、 自然灾害 C.大字报、阶级斗争、两弹一星 D.反台独、经济特区、一国两制 历史 第2 页 (共6页) 13.如图所示,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史上出现过三次建交高潮,引发第三次高潮的主要原因是 A.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 B.“一国两制”成功实施 C.冷战结束,两极格局解体 D.中美关系正常化推动 14.《汉谟拉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