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 课题 经济体制改革 课型 新授课 课程标准 了解农村改革,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教学内容 本课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这节课主要讲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本课教学内容在第三单元教材中,上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下接对外开放,学习这段历史,有助于学生理解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因此,本节课在本单元教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课包括三个部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实践开始于农村,核心内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和员工的劳动积极性;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起来并不断完善,大大推动了经济发展。 3.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有初步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思维能力发展较快,但部分学生存在不自信、羞于表现等思想顾虑,又希望能得到他人的肯定。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学习目标 1.知道国有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作用。认识邓小平对改革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2.学习论从史出的历史观,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解读史料。概括史料的能力。在学习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利用表格的形式梳理知识,具有比较归纳的意识和能力。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发展过程及其影响。 3.从历史的角度了解我国的具体国情,认识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理解改革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认识到,只有不断深化改革,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推动经济发展,方能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使命。 5.评价任务设计 合格:(1)知道农村改革的基本史实 良好:(2)分析材料,说明农村改革所取得的成就 优秀:(3)搜集资料,概括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所取得的成就。 6.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导入新课 引导:同学们知道凤阳这个地名么 凤阳是位于我国安徽省东北部的一个县。它有着很多的称号,如“帝王之乡”“花鼓之乡”“改革之乡”等,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帝王之乡”的称号来自明太祖朱元璋,是朱元璋赐此地“凤阳”一名。“花鼓之乡”的称号源于凤阳花鼓戏,这种戏产生于凤阳长淮卫,是凤阳独有的剧种。那么“改革之乡”的称号是怎么来的呢 让我们缓缓拉开历史的大幕,走进安徽,来到凤阳,从这里出发,体会改革开放的伟大作用。 根据教师设计的情境,迅速进入课题; 设计意图:由凤阳县这一地名入手,通过不同称号的简单了解,激起学生对“改革之乡”这一称号由来的兴趣,顺利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1.改革从农村开始。 (1)农民的苦恼 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9页上面“相关史事”第一段,并出示材料: 材料一1978年夏秋之际,近14万平方公里的安徽大地,遭到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全省农田受灾面积达到6000多万亩。不仅早、中稻严重减产或枯死绝收,而且大片晚稻也无法插秧育苗。当年的粮食严重减产已经是无法逆转的事实。如何减灾救荒,帮助农民摆脱困境,又成了各级领导不能不面对的严酷现实。 --程中原、王玉祥、李正华 《转折年代:1976-1981年的中国》 设问:结合“相关史事”和材料一,改革前农民和农村的生产面临什么问题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讲述:在当时的体制下,农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