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414890

山东省潍坊市2024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36次 大小:33945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山东省,潍坊市,2024届,高三三,三三,语文
  • cover
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三模语文 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中国人的空间意识,最早可以追溯至距今五千年的良渚文化。该遗址中出土的著名玉综,其形制内圆外方,背后正是“天圆地方”的宇宙空间意识。甲骨文出现后,“方”的概念更是被高度强化,空间被分为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出现了四方风、四方神等概念,一切自然物象都被按照方位秩序容纳与整理。从方、圆的空间感知到四方的介入,中国上古的空间探索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与完形的过程。早期的空间感知虽已初具形态,但成系统的概念一直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才得以完成,这一概念即“六合”。“六”在这里指代空间中的六个基本方位,即上、下、东、西、南、北;“合”为聚合、合拢之意。至此,上古时期的空间感知终于被以概念的形态固化下来。“六合”不仅涵盖了一上一下的天地观念,还囊括了东、南、西、北的方位经验,是中国人对空间认知的完整指称,它虽出现较晚,却是对中国上古空间经验的系统归纳与总结。 我们需要看到的是,“六合”指向的是中国古代的空间一体性问题,但构成这一空间统一体的核心要素却是六个方位。方位是古代空间意识的基础。然而,不论上下还是四方,一切方位都是以世界与其观察者———人的关系而言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方位,这就注定了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空间只能是一种人化的经验空间,而与纯粹的物理空间有所区别。早期的空间认知和天下观念很大程度上建立于人自身的方位感,以及原始的农业生产实践之上,而这一经验性天然地就为“六合”的世界建构开启了一个审美的维度。从神乌负日、地下黄泉,到苍龙、白虎、朱雀、玄武这四方神兽,方位承载了先民最重要的空间想象,空间逐渐从单纯的物理空间转变为审美化的人文地理空间。 “六合”中的六个方位在相关叙述中通常被分为两组,一类是上下或天地,一类是四方。人类对空间的原始感知大体可划为两类:一是垂直维度,二是水平维度。两组方位各自有不同的功用及价值,都是空间统一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比较而言,垂直维度的方位走向对整个空间建构来说更具决定性意义。在中国,天与地被视作上与下的尽头,通常作为方位之两极的代表。而天、地的确立正是宇宙诞生的标志,是一切自然空间的起始。从盘古到女娲,几乎所有上古创世神话都花了大量笔墨来描述天地设立的重要意义。天地所代表的上、下因而成为空间中的主导方位,与水平维度的四方相比具有统领性。 天空对先民来说是以个人之力无法涉足的空间领域,而天象对万物生存又有着决定性意义,人不得不去认识天。经验无法触及之处,往往就是想象的乐土。先民对上方空间的勾画往往是非理性的,弥漫着神秘的色彩,充满恐惧与敬畏的宗教意味。基于农业文明天时物候的一体性,“天”的概念往往一直从天空延伸到地表。如商朝人就想象出一位无所不能的至上神“帝”居于空间的最上,掌管天象乃至人事。商朝人创造天帝的观念,也正是希望通过占卜、献祭等手段讨好天帝,确保获得足够的生存资源。但事实上,没有任何神灵能够左右农业发展的进程,人在诸多的祭祀仪式中获得的,与其说是天神的庇佑,不如说是一种关乎崇高的审美体验。“上”这一空间方位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被赋予了神圣、崇高的意味,具备了超越现实层面的价值。正是“上”这一特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