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416046

浙江省金华市卓越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2次 大小:7065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浙江省,期中,答案,试题,语文,考试
  • cover
2023学年第二学期金华市卓越联盟5月阶段性模拟考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西方象征主义自19世纪70年代一经提出,就以其自由主题、审美特质、价值取向和先锋精神对当代诗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对历史事件的超越性。尤其是强调艺术自治、通感效应、音乐性和语言的陌生化等特质为现代主义诗歌创作开辟了一条先锋而艰难的道路。而象征主义在中国的出现,我以为是中国文学尤其是诗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样历经了一段先锋和创造的艰难旅程。多年来,一些学者认为,西方象征主义的中国化是异域文化在中国培养的精神果实,因此形成了一些限制象征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思维误区。但让人欣喜的是,中山大学陈希教授的专著《西方象征主义的中国化》以其丰富的史料、详实的佐证、缜密的分析和求实的精神重新解答了这个困扰中国诗学研究多年的问题。其观点鲜明、旁征博引、追根溯源、创见深远,尤其是提出了“东方因子”概念,变“趋同”为“求异”的新方法,建构了一种“多元共生”“求同存异”的思维模式,是我国诗学研究坚持文化自信的新成果,是象征主义诗学中国化研究的新突破,为今后的东西方文化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②众所周知,西方象征主义的提出,首先是受到了法国诗歌的影响。一些诗人如:波特莱尔、马拉美和瓦雷里等,他们的诗歌体现出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自然主义相背离的诗歌创作倾向,尤其是主题的自由,音乐性、追求通感效应,就是色彩和声音与感官的视听交织等,他们主张诗人是自然的“通灵者”,具有无形和倾听自然的能力,这些其实与中国古典诗学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属性和共性。为了论证这个观点,因此陈希教授创造性地提出了“东方因子”概念,即:中国文学本身蕴含的体现民族文学价值和传统文学特质的审美因子。 ③这回答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中国象征主义是否是西方象征主义在中国培养的精神成果问题。阐明这个问题的关键点在于,东西方象征主义的出现和发展其实都各自走了一条漫长的道路,其艺术思维和审美方式具有了一定的共性和特质,由于东西方思维方式、空间环境、语言表达、文化土壤等的差异,因此呈现出不同的文化走向。所以,他认为:“‘东方因子’是中国现代文学本身蕴含的体现民族文学价值和传统文学特质的审美基因,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学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并滋养现实,这就是审美传统所起到的作用。” ④陈希教授还重点探讨了中国“意象”的起源和发展,论述了在中国古代一些重要文论中的“意象”概念。比如刘勰的《文心雕龙》中“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因此,他总结出“我国古代的意象论‘空灵悠忽,隐微玄妙’,意象本质上不是一个现存的客体,不存在于现实时空中;意象存在于文学主体的意识当中,审美主体凭借自己的体验、感悟,在审美观照中创造和建立审美意象,但审美意象是感悟兴会之后能够强烈地被意识到却不能被触摸的虚的实体。”。这种对“意象”的解释也丰富了对意象概念的认识。这种解读其实与西方的意象主义有着相同或相似的陈述。所以,陈希教授认为:“西方象征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学发生共鸣时,又在中国现代文学唤起了回应和契合。这种独特奇异的‘链接’交流图景,在与象征主义密切关联的英美意象派身上也出现———英美意象派受到中国古典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