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417827

山东省齐鲁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考前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29次 大小:6297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山东省,试题,语文,质量检测,考前,学期
  • cover
2023—2024学年(下)高三年级考前质量检测 语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社会理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一 社会理想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存在境界。冯友兰提出了人生境界说:人对于世界有所觉解,世界对其呈现出意义,世界的意义又构成其存在境界;不同的人对于世界有不同的觉解,因此便生存于不同的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在类似的意义上,社会理想实际上代表了一个社会对于世界的觉解。秉持高远理想的社会,无疑是超乎自然境界与功利境界的:它不是无知无觉的,也不会只为了一国之私利而公然鼓吹本国利益至上。 契合时代精神的社会理想是高远的,但同时也是可欲可求的,从而能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它是可欲的,也就是说,它是值得追求的,因为它合乎人的本性,发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是可求的,也就是说,它是能够追求的,因为它基于历史演化的客观规律,代表着一种现实的可能性。这样的社会理想容易被社会成员共同接受,从而内化为社会成员共享的高远的人生理想。对于社会成员个体而言,人生理想既是目的因又是动力因,而高远的人生理想将为个体提供巨大的心理驱力,推动人们发挥能动性,创造高品质生活,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二 由社会理想转化而来的人生理想贯穿不同的个体,使得彼此声气相通;非如此,不足以形成“一以贯之”的社会。易言之,社会理想发挥着凝心聚力的作用。试以交响乐团明之。指挥家,首席演奏家,分司弦乐、管乐或打击乐的乐手,彼此分工合作,将凝固于乐谱的音符活化为流淌于乐器的音乐。乐团分享一份共同的乐谱(尽管有总分之别),将乐谱演奏成优美的音乐就是乐团的共同理想。音乐之于乐团,一如社会理想之于社会。 社会理想之所以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离不开人作为主体所具有的人性能力。人性能力是人在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中加以运用及发展的诸种能力。这一概念兼有认识论、本体论与价值论的意义。人性能力首先表现为理性能力。从人禽之辨的角度看,正是理性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古希腊先哲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理性帮助我们构造概念,从而理解世界的条理与秩序。除了理性力量之外,人性能力还包括欲望、情感、意志、想象、直觉等,而这些人性能力在运用之际往往也有理性贯注其中。真正的社会理想,不仅是一个有意义的真概念,而且还是一个有意象、有意味的真观念,包含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也内蕴着情感、意欲、信念等复杂因素。 从观念的角度看,一个观念被社会中的个体广泛接受并成为社会理想,其前提为这个观念必须是一个真观念。观念之真,至少包含四重含义,即真确不假、真诚不伪、真善不恶、真实不虚。其一,真确不假:真观念乃实事求是的积极成果,来自现实,反映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运行之道,凝结着人们的真理性认识。其二,真诚不伪:“我”不仅客观地知道观念内容,而且对它有一种真诚的信念,“我”与观念之间从认知式的外在关系转化为信念式的内在关系。其三,真善不恶:由于在认识过程中认知和评价不可分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