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427070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二)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13次 大小:36659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2024届,高三下,三下,学期
  • cover
2024年高考适应性考试试题(二) 语文 注意事项: 1.考生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粘贴在规定区域。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做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规定区域内,写在本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当代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日益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深地影响着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自身。如胡塞尔所提出的,自伽利略以来的近代西方文明,一直致力于将自然界数学化、机械化的目标,而这正是西方科学和文化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我们姑且不论胡塞尔的论断准确与否,但他确实引发了人类对技术及其发展的伦理反思浪潮。而其中的人工智能技术自诞生至今在短短几十年内便渗透到了人类生产生活的每个角落之中。在人工智能为我们提供越来越多便捷的同时,很多人也在担心:人工智能在未来是否会成为一个新的主体,跟人类一样拥有自我意识和情感并最终取代人类?是否会破坏而不是增进人类的福祉?这是一种基于人本主义的伦理忧思,从这个角度看,彭家锋、虞昊、邓玉龙等三位青年学者聚焦人工智能的伦理挑战与科学应对这一主题展开对话,就怎样前瞻研判科技发展带来的规则冲突、社会风险、伦理挑战进行学理阐释,并就如何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让人工智能更好增进人类福祉进行深入研讨,是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 人类的意识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是不可能被设计出来的。何为意识?到目前为止,“意识”的产生机制仍令科学家们困惑不已。其实意识并非人类所独有的,有些动物也有相对于人类而言比较简单的意识,例如狗就会看家护院,它们会在陌生人进入家中时感觉到不安全而吠叫。人们认为,意识是生命感知与适应环境、调整自身行为从而保护和完善自己的能力,意识的产生与生物的神经中枢———大脑有着紧密的联系。但遗憾的是,我们对人的大脑如何产生意识这个根本问题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幸运的是人类拥有地球上最高级最强大的大脑,它使得我们能完成一系列复杂的意识行为。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能通过执行人类的指令完成某些工作,产生类似人类的智能反应,但它并不拥有类似人类的意识。 在人们看来,现在的人工智能越来越“聪明”,甚至在某些领域比人类更“聪明”。其实人工智能的“聪明”仅仅是人类基于0和1的编程代码来控制的,或者说人工智能之所以能模仿人类的思维而完成某项工作,关键因素是人类为它们量身打造的一串串操控代码,人工智能仅仅是在完成人类的指令而已。因此无论人工智能如何强大,它也仍然只是在人类编制的智能程序对大量数据处理的基础上得到的结果。目前来看,与人类相比,人工智能都是专能的。人类可以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轻松应对自己熟悉的领域中的难题,也能灵活处理陌生的未曾遭遇的困境;虽然目前不管是计算智能、翻译智能、手术智能、围棋智能、家政智能、聊天智能、驾驶智能还是字符识别、人脸识别、声音识别等领域的人工智能都发展迅猛,但它们仅能执行内置程序所规定的任务,对于超出程序规定和数据库的内容和情形它们都无法处理。更重要的是,虽然人工智能可以在某个领域出色地完成人类规定的任务,但它们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完成该项任务,更不会在此过程中拥有快乐、满足的情感体验。基于算法和大数据的人工智能是人类用以发展和改善生产生活的工具,人类发明和发展它们,目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