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433747

重庆市荣昌区永荣中学校2024届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8次 大小:8788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重庆市,荣昌区,永荣,中学校,2024届,高三
    语 文 本组卷网,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02年,梁启超首次提出“科学小说”这一名称,并赋予了科学小说“以科学思想影响中国学术,政治及哲学文化”等方面的使命。把科学小说视为“科学救国”的文学实践,彼时不少具有维新思想的文人怀着高涨的热情投入其中,为大众读者传播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这对晚清文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不仅因为民众与科学之间的鸿沟,还因为文人自己也鲜有能够拥有足够完备的现代科学知识体系。无论从自身知识条件还是读者的接受度来说,返回中国古典文学传统找寻可对接的想象资源,都是一条佳径。 志怪神魔小说中的想象谱系与文化经验,是晚清科学小说家为理解西方科技器物形象寻找到的第一类传统资源。侠人在《小说丛话》里把《镜花缘》《荡寇志》《西游记》等志怪神魔小说视作中国科学小说的源流,《西游记》被看成与近世科学“最有关系”的小说。另一种借鉴传统的做法就是将“赋比兴”中的“比”这一古典诗学修辞手法运用到科学小说中。于是,令人读之“辄欲睡去”的枯燥读物便有了别具特色的生动之处。拟人是最常用的。这样的创作对小说家的科学素养和古典文学修养两方面要求都比较高,因此数量并不多。五四运动之后,创作量更是大为减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科学幻想小说”取代“科学小说”成为这一文类新的名称,并被纳入科学普及读物的旗下,确定了向青少年读者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的历史使命。由于当时能够进行科幻小说创作的作家,大多为儿童文学家或科普创作者,他们习惯了用简单活波的语言讲清晰易懂的道理,更注重响应时代号召,将科学知识传达给青少年读者,帮助小读者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树立学习的信心。因此,在当时的科幻小说创作里,最常用的是一问一答的方式来讲述科学原理;对于那些与日常生活过于遥远的科学知识,作家则力图用最直观,最形象的事物来进行类比处理,化解了“问答式”知识讲述的枯燥,使读者在被故事情节吸引的同时,不知不觉理解和接受了故事中的科学内容。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新加入科幻创作的小说家开始更多地把文学性作为努力的方向,如何讲好科学知识不再是他们想要的目标。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刘慈欣,他的《三体》可以说是一个比较成功的科普与文学意识兼具的范本。《三体》一开头,作者就用“射手假说”和“农场主假说”为读者解释了一个看起来十分玄妙难解的宇宙定律;物质的本原是无规律的。这两个故事都十分贴近日常生活经验,读者很容易理解故事内容,并且将故事世界与现实生活进行类比,从而理解定律的内涵。小说第三部“死神永生”里云天明的三个童话,都很有隐喻意味,清晰地阐释了维度这个概念。而且这些童话和故事都很美,充满诗学内蕴,云天明为所爱的人,所爱的文明付出的代价和深埋的苦心,也让人读后特别感动。 作为文学类型的一种,文学性是科幻小说关注的重心所在。为读者讲好一个以科学为基础的幻想故事,飞扬的想象力和足够动人的故事性是科幻小说创作追求的主要目标。但是,科幻小说还可以做得更多。因为科幻小说是所有的小说类型中唯一一种能够普及科学知识的文学形式,而且它对科学知识的普及效果远远好过一般科普读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