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434906

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5月全真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0次 大小:19551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重庆市,全真,试卷,语文,考试,模拟
  • cover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们已经无处可逃。”海默尔在探究日常生活与文化研究的未来时,曾提出这句箴言。他站在过去预言了数字时代社会生活的基本面貌:数字媒介全面占领当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无法逃避媒介化的生存规则,无法逃避技术体系的统治原则,亦无法逃避连绵不绝的信息流和无处不在的网络空间。 信息技术与数字媒介带来的进步性成果有目共睹,数字媒介作为改善生活的力量能够帮助青年群体获得知识,满足情感需要,达成身份认同。当代文化与数字媒介之间的关系已变得密不可分,即使是大力批判技术消极作用的反技术主义者也不认为人类社会应该回归前技术时代。然而,“任何技术都是刀子的翻版”,即使数字技术极大地扩展了人类的生存空间和消费内容,但与此相悖的是,它似乎又削弱了人类生存的可能性。由媒介技术融合而成的虚拟世界几乎已经覆盖了现实社会的所有个体,人们被持续不断地吸入数字世界中。同时,数字技术用一种隐蔽却强大的暗示来定义着使用者的世界观,不断强化数字生活相较于真实生活的重要性。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部分人开始沉迷数字媒介并对其产生依赖,甚至脱离真实生活。乔姆斯基提出,技术发展的趋势不是强化沟通,而是“自我隔离”,新媒介的运用会使人变成孤立的生物。 日本学者中野收用“容器人”这一形象的说法描述了当代人的行为特点。他认为,在大众媒介技术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当代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装”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其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没有实质的接触,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而当个体沉浸在媒介所建造的信息空间中时,“转瞬即逝的信息非但无法阐释当下真实的世界,反而会使世界变得纷繁芜杂,无法观察……我们纵览万物,但没形成任何洞见;我们积累朋友和粉丝,却连一个他者都未曾遭遇”。 (摘编自《媒介技术的抵抗》) 材料二: “数字极简主义”是2019年美国学者卡尔·纽波特在《数字极简主义:在嘈杂的世界中选择专注的生活》一书中首倡的概念。作为一种指导数字生活的理念方式,“数字极简主义”的本质是提醒人们注意数字技术对日常生活的侵袭,以及让个体对技术依赖产生警惕心理。它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主张通过改变自身行为,重建自身对数字生活的掌控。纽波特认为,想要在繁复的数字世界中回归简单的生活,就必须极限简化数字技术的使用,减少技术对人生活和心理的影响。 在“数字极简主义”理念的指导下,部分青年开始聚焦于实际的行动,他们通过不同层次的实践,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数字工具使用情况,在不完全隔断与数字世界的互动下,改善自身与技术的关系。2019年,一些有意实施该理念的青年于豆瓣成立了“数字极简主义者”小组,践行纽波特在书中提出的“数字断舍离”,并以此为出发点探索合理使用数字技术的方式。目前,小组成员数量已达3.2万,并在持续增长。 在“数字极简主义”风潮中,“网络隐居”日渐成为一种代表性的社会实践。“网络隐居”生活可以分为大隐、中隐和小隐。出于各种原因,短暂退出数字世界、卸载某款软件、规定每天使用电子设备不得超过多少时间的“断舍离”,可称为“大隐”。若只是为了让自己免于争论或非议,尽量少地留下明显的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