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论语》十二章 1. 下列各句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子食无求饱 求:追求 B. 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 C. 君子喻于义 喻:知晓,明白 D. 质胜文则野 野:粗野、鄙俗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就有道而正焉 天下归仁焉 B. 质胜文则野 故木受绳则直 C. 敏于事而慎于言 不拘于时 D. 人而不仁 死而后已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全都属于古今同义现象的一项是( ) 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③回虽不敏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⑤古之学者必有师 A. ②⑤ B. ②④ C. ①③ D. ①④ 4. 下列各句中,不是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 A. 敏于事而慎于言 B. 可谓好学也已 C.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D. 士不可以不弘毅 5.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后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的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孔子弟子端木赐,字子贡。 B.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合称“五经”。 C. 小人,西周、春秋时代对被统治的劳动人民的称谓,又指道德低下的人。前者与“大人”相对,后者与“君子”相对。 D. 士,春秋时期在政治上居于卿大夫与庶民之间,处于贵族的最低等级。也泛指读书人。文中就是后一种用法。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 (2) 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饱,也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_____,_____”。 (3) 孔子在《论语·里仁》中如果谈到早晨得知道理,当晚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 (4) 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 (5) 《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即“_____,_____”。 (6)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_____,_____”。 (7) 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自勉。 阅读课文,完成7~8题。 7. 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十二章》采用简洁的语录体形式,通过师徒对话来传达人物的思想主张,体现人物之间的情感活动。 B.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通过对比来进行说理,使读者印象鲜明而深刻。 C.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运用对比说理,生动形象地阐述了学习要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的道理,易于被读者理解并接受。 D. 文中的许多名句都富有哲理,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内涵深刻,充满智慧,给人以人生的启迪。 8. 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及《诗经》,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等,可见孔子对于《诗经》的重视,请概括文中孔子对于《诗经》的看法。 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材料一: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节选自《论语·宪问》) 材料二: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