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49721

第一节:音乐与人生 课件(61)

日期:2024-06-26 科目:音乐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5次 大小:41420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一节,音乐,人生,课件
    (课件网) 音乐与人生 《草原放牧》 作品介绍: 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是作曲家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于1972年春,尝试将我国传统民族乐器琵琶作为主奏乐器,与西洋管弦乐队结合,来表现蒙族孩子龙梅和玉荣在暴风雪中保护羊群的动人故事,歌颂祖国年轻一代的革命精神和共产主义风格的一部作品。1977年初春正式公演。 琵琶: 琵琶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主要弹拨乐器,最早流行于波斯,阿拉拍等地,公元五世纪传入我国。经历代演奏者的不断改进,相、品不断增多,并设横抱演奏为竖抱,废拨子而用手指弹奏。琵琶音域宽广,表演力丰富。 琵琶协奏曲:以“琵琶”这种独奏乐器为主要 乐件,与管弦乐队协同演奏的器乐作品。 作者: 刘德海 吴祖强 对比聆听第一、第二主题 感受、体验: 1、两个主题在情绪上有什么变化? 2、联想和想象到了什么? 第一主题 (A) 第二主题 (B) 音乐要素: 音乐要素:高低,长短,强弱,音色 音乐的形式要素: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等 《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 作者,作品介绍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第六交响曲(悲怆)大约在1893年八月末至九月间完成,为作者的代表作。柴科夫斯基自认为这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也是他最得意的杰作。本曲首演于同年的十月二十八日,六天之后,作者不幸染上霍乱,与世长辞。本曲终成为柴科夫斯基的“天鹅之歌”。这首交响曲正如标题所示,强烈地表现出“悲怆”的情绪,这一点也就构成本曲的特色。柴科夫斯基音乐的特征,如旋律的优美,形式的均衡,管弦乐法的精巧等优点,都在本曲中得到深刻的印证,因此本曲不仅是柴科夫斯基作品中最著名、最杰出的乐曲之一,也是古今交响曲中第一流的精品。 本交响曲旨在描写人生的恐怖、绝望、失败、灭亡等,充满了悲观的情绪,而否定了一切肯定、享受人生的乐观情绪。作者在本曲中也刻意描写了人们为生活而奔忙的情景,但他揭示了一个永恒的真理———死亡是绝对的、无可避免的,而生活中的所有欢乐都是转瞬即逝的。作者所体现出的这类情绪,实际上反映的是在沙皇俄国末期,俄罗斯人民处于一种被压抑状况下的真实心态。 作品分析 该曲是一首缓慢的哀歌,b小调,3/4拍,自由的三段体。 本乐章的主题极为沉郁、晦暗(一般交响曲的终曲都是最为快速、壮丽的乐章,而本交响曲正相反,充分强调了“悲怆”的主题),悲伤的旋律在两声圆号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凄凉片段,安魂祷告。本乐章在无限凄寂当中结束。这一乐章正如本交响曲的标题,描写人生的哀伤、悲叹和苦恼,凄怨感人,有深沉的悲怆之美。 《草原放牧》 《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 A B 节奏 节奏 力度 力度 速度 速度 旋律 旋律 音乐语言特征 音乐语言特征组卷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