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526451

6.《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群文阅读课件(共86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日期:2025-05-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1次 大小:256776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86张
  • cover
(课件网) 记念刘和珍君 为了忘却的记念 第6课 课前知识铺垫 1.作者知识 鲁迅(1881—1936),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且介亭杂文》《华盖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等共16本。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的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2.背景知识 (1)《记念刘和珍君》: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与之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同时又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八国联军入侵时与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结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3月18日,北京各界民众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二百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民众的“三一八”惨案。 惨案发生后,依附军阀的反动文人污蔑参加请愿的群众是“暴徒”,诬蔑遇害的爱国学生“莫名其妙”“没有审判力”,因而盲目地被人引入“死地”,并且把这次惨案的责任推到他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他们“犯了故意引人去死地的嫌疑”。当噩耗传来时,鲁迅悲愤异常,相继写了《无花的蔷薇之二》《死地》《可惨与可笑》等文。4月1日,他又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深切哀悼革命青年。 (2)《为了忘却的记念》:课文所写事件,发生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配合反革命的军事“围剿”,疯狂地进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他们一方面利用反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另一方面采取查禁书刊、封闭书店,逮捕、拘禁、秘密杀害革命作家等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手段“围剿”左翼文学。1931年1月17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革命青年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鲁迅先生也时刻面临着被捕的危险。但鲁迅先生毫不畏惧反动派的淫威与屠刀,在闻知柔石等五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立即发表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文章,强烈抗议和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里,即1933年2月7至8日,鲁迅先生用饱含血泪的笔,带着无限悲愤的感情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纪念文章。 3.知识链接 (1)杂文 杂文是一种直接、迅速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或表现作者思想观点的文艺性论文,是随感式的杂体文章。其特点是“杂而有文”,短小、犀利、活泼,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在激烈的社会斗争中,杂文是战斗的利器,比如鲁迅先生的杂文就如同“匕首”“投枪”,直刺一切黑暗的心脏。在和平建设年代,它也能起到赞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喉舌作用。如《庄周买水》《剃光头发微》等文章。 (2)左联 “左联”全称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它是一个由文学研究会、创造社、鲁迅先生发起的,由进步青年所组成的文学组织,鲁迅在“左联”成立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当选为常委。“左联”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工作方针,主张“对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持、持久,而且要注重实力”。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均参加了这一进步组织。 4.读准字音 (1)寥落(liáo)      (2)洗涤(dí) (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