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541130

2024届河南信阳市高三三模“壁垒(边界)——守与破的智慧”审题立意及范文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素材 查看:79次 大小:2680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2024届,立意,审题,智慧,边界,河南
  • cover
2024河南信阳市高三三模“壁垒(边界)———守与破的智慧”审题立意及范文 【试题出处:河南省信阳市新县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考前第三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壁垒,原意指军营的围墙,作为进攻或退守的工事,也可比喻事物间的界限。树立壁垒,可有效防御,也可强大自身,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你的感悟与思考,写一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一、材料类型及考查特点 本材料属于“观点争鸣型”,通过提出一个概念———壁垒”,并给出其基本定义和不同观点,要求考生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思考与论述。这种类型的题目旨在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尤其是如何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独到见解的能力。 二、材料解读,提炼核心主题 第一句:“壁垒,原意指军营的围墙,作为进攻或退守的工事,” 关键词:壁垒、军营围墙、进攻、退守、工事。 解读:此句为材料的基础定义部分,介绍了“壁垒”最初的含义,即军事上用于保护或战略部署的围墙。它强调了壁垒的物理属性和军事功能,为后续的比喻打下基础。 第二句:“也可比喻事物间的界限。” 关键词:比喻、事物间界限。 解读:这句话将“壁垒”的概念从具体的军事设施扩展到了抽象层面,用作比喻界限、隔阂或区分不同领域、群体的概念。这为讨论打开了更广泛的空间,不仅仅是物质上的防御,也包括观念、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界限。 第三句:“树立壁垒,可有效防御,也可强大自身,” 关键词:树立壁垒、有效防御、强大自身。 解读:这里提出了“树立壁垒”的正面价值,强调其在保护个体或集体免受外部威胁、保持稳定性和强化内部能力方面的作用。这可能是针对企业、国家、个人自我保护等不同层面的讨论。 第四句:“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 关键词:不尽如此。 解读:这句引入了对壁垒正面作用的质疑,提示读者应考虑到壁垒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或局限性。这鼓励考生思考壁垒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导致的封闭、孤立、阻碍进步等问题,以及为什么有人会持有不同的看法。 小结 第一句介绍“壁垒”的原始定义,军事上的防御工事,引出话题。 第二句扩展到比喻层面,强调壁垒作为界限的作用。 第三句提出树立壁垒的两个正面效果:防御和强大自身。 第四句引入不同意见,“不尽如此”,暗示壁垒可能带来的负面后果或局限性。 核心主题:壁垒的双重性及其在不同情境下的利弊分析。 三、审题步骤与方法 关键词提取:“壁垒”、“界限”、“树立壁垒”、“防御”、“强大自身”、“不尽如此”。 理解概念:首先明确“壁垒”的基本含义,既指实体的防御工事,也比喻为界限、障碍。 把握争议点:材料中的争议在于“树立壁垒”是否只有正面作用(防御和强大自身),还是有其他复杂影响。 分析立场:考虑支持或反对的主要理由,或是折中看法,如壁垒在某些情况下是必要的保护机制,但在另一些情况下可能成为限制发展的障碍。 四、材料立意 对立统一:壁垒既是保护也是限制,探讨如何在保护与开放之间找到平衡。 适应性策略:根据环境变化灵活调整壁垒的建立与拆除,以适应发展需求。 内在与外在:内在实力的增强比外在壁垒的构建更为重要。 跨越壁垒:突破自我限制,促进个人与社会的进步。 五、基于上述立意方向的标题参考 《壁垒:守护与超越的双刃剑》 《筑墙与拆墙:平衡艺术的智慧》 《内在力量:超越界限的真正壁垒》 《跨越心灵的围城:成长的必经之路》 六、写作素材提供及运用指导 历史案例:柏林墙的建立与倒塌,象征着隔离与统一的历史变迁。 科技进步:互联网打破信息壁垒,促进全球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