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562269

2.3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课件 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第一册(3份打包)

日期:2025-05-17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7次 大小:4147751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3份,一册,必修,2019,图版,地理
    (课件网) 大气的受热过程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中图版 必修1 第二章 第3节 课时1 新课导入 某地沥青路面、草地和近地面空气的温度对比 某研究小组根据某地实测数据,绘制出该地的沥青路面、草地和近地面空气的温度日变化曲线。 图2-3-1 某地沥青路面、草地和近地面空气的温度日变化曲线 新课导入 【思考题】 1. 在同一天内,沥青路面、草地的温度为什么不同? 2. 在同一天内,草地温度与近地面空气温度的关系是怎样的?为什么? 3. 沥青路面对城镇大气温度的影响有哪些? 图2-3-1 某地沥青路面、草地和近地面空气的温度日变化曲线 课程标准和学习目标 1. 结合示意图、视频、模拟实验等,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释相关地理现象。(综合思维) 2. 结合生产、生活案例,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的应用。(地理实践力) 学习目标 大气的受热过程 根本热源: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 两个过程:大气是在对太阳辐射起削弱作用和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同时实现自身受热的。 1 太阳辐射 大气逆辐射 地 面 辐 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 散射作用 反射作用 吸收作用 反射作用 云 层 反射作用 反射作用 尘 埃 特点: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没有选择性,反射光呈白色。 形成的自然现象: 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 散射作用(一) 散射作用 特点: 大气的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在太阳辐射的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光、紫光容易被散射。 形成的自然现象: 晴朗天空呈蔚蓝色;日出或日落时分,天空呈橙色 空气分子、尘粒、云滴 散射作用(二) 散射作用 特点: 大气的散射作用无选择性,在太阳辐射的可见光中,各种波长的太阳辐射被散射。 形成的自然现象: 阴天、黎明天空呈灰白色 颗粒较大的尘埃等 吸收作用 吸收作用 特点: 大气的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 常见的自然现象: 可见光几乎没被削弱而到达地面 大气的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 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得很少。 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 规律:由低纬度地区向两极地区递减。 原因: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度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地球表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就多。高纬度地区的情况则相反。 实践应用 用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解释以下地理现象: 1.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和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太阳辐射能丰富的原因。 2.湿润地区如四川盆地太阳辐射能贫乏的原因。 【思考】 问题: 用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解释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太阳辐射能丰富的原因。 答案: 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问题: 用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解释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太阳辐射能丰富的原因。 答案: 气候干旱,晴天多,阴天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问题: 用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解释湿润地区如四川盆地太阳辐射能贫乏的原因。 答案: 气候湿润,阴雨天气多,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扩散,多云雾,大气的削弱作用强,太阳能贫乏。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3 思考题:根据示意图描述大气的保温过程。 太阳 辐射 太阳 辐射 大气削弱 地面 辐射 地面反射 大气 逆辐射 大气 辐射 大气上界 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 实践应用 思考题:观看视频思考为什么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实践应用 夜晚多云时气温比晴天高 晚秋或冬季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青藏高原光照强但气温低 利用人造烟雾防霜冻 请尝试用大气保温作用原理解释下列地理现象: 大气 地面吸收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太阳辐射 吸收 反射散射 问题: 请尝试用大气保温作用原理解释夜晚多云时气温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